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利用现有形象思维,促动外语隐喻机制形成。蔡龙权(2005)也提出隐喻性表达的普遍性,证明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交际能力层面和文化层面,而这些功能反过来显示隐喻性表征。然后,作者基于对我国英语专业学生处理隐喻性表达的调查,从隐喻性表达的普遍性、功能性和在外语教学中学习隐喻性表达的迫切性层面探讨了应该把隐喻性表达设立为外语教学的目标。
因此,隐喻的普遍性和学习者对语言隐喻认知机制的差异性迫切要求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识别、理解和创建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这对其语境条件下的言语行为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语用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9.1.3.2意象与语用能力培养
什么是意象?人们在认识和感知客观世界时,客观事物(人、物体和事件)心理表征于人们的脑海中。表征的体现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海中产生的图像,该图像即意象。通常情况下,对于心智健全的人来说,客观事物与该意象间存在着一致性或相似性。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够感知的共有的基本意象称为意象的基体(王铭玉,1999;孙亚,2001)。然而,由于人们感知方式不同,认知经验有别,同一客观事物会在不同的个体心目中产生不同的意象,即“意象的突显部分”(王铭玉,1999)。意象的突显部分和意象的基体部分融合在一起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的心理表征是基体部分和突显部分两者的结合体,是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的融合物。
对于客观事物的基体部分,交际主体间容易达成一致的共识。然而对于意象突显层面,交际一方心理表征的个性色彩未必能在另一方的心理表征中能得到印现,那另一方则无法理解突显部分所传达的信息,交际常以失败告终。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的重点应聚焦于客观事物心理表征的突显部分,了解表达同一客观事物语言的差异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的异同,毕竟语用能力体现在学习者语用语言层面上遵守语言规则,在社会语用层面上注重文化差异。
20世纪90年代前后将认知和心理学成果应用于语用发展的研究体现了意象与语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