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可以彰显人格魅力
人们在论辩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不仅是他的论辩技巧,更应该是他光彩夺目的人格形象,而后者正是一种蕴含于争论之中,但又超越于争论之上的具有魅力的东西,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人们接受另外一个人的所言所辩,首先接受的不是所言所辩的内容,而是辩者自身的人格和品德。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品德无法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同,那么他的观点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就会大打折扣。如果人格不完美,做人的品位不高,那么这个人的伶牙俐齿实质上只是巧舌如簧。而具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在其言谈举止中,就会充分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和人性的优美。
有些人把辩论仅仅当做是一种单纯运用技巧就能胜利的行为,因此他们不会费尽心思地去认真地对辩题进行理论剖析,而是更多地列举低俗的事例,以及充满低级趣味的噱头来吸引听众,甚至利用听众的感情,虚情假意地博得听众的同情心。当然,这种卑劣的辩论手段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这时的辩手已经开始慢慢进人辩论的误区,如果不幡然醒悟,必将陷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窘境。
人格力量的凸显,当然要依靠知识底蕴和理论素养。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人能成为古希腊社会中那种百科全书式的智者,大多数人只具备通晓有关领域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谁知识积累得越丰富,谁就越有发言权。任何人都无法研究尽所有的社会问题,但真正的辩才却应该有知识积累和理论素养,能够在辩论中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滴水不漏,使对手无机可乘;良好的理论修养,则能使我们更深、更新、更广地把握论题,判断是非,应对问题,使对手遥不可及。
深厚的知识底蕴和良好的理论素养的有机结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我们某种魅力,从而给人一种权威感和信任感。这些无疑都增加了我们的人格力量。这种影响力越强,越有利于最终获胜。论辩者犹如一棵树,如果他的人格力量是树干,他的辩论技巧不过就是枝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具有光彩照人的人格力量,其论辩技巧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上乘境界。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如下原则:
(1)先学会做人,然后才学会去论辩;
(2)先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再学会遵守辩论的规则。
这里的“先”不是时间在先的“先”,而是逻辑在先的“先”。也就是说,不论人多还是人少,不论何时何地参加何种论辩,尊重他人人格,保持自己人格的完美都是先决条件或绝对命令。论辩的品位不可不高,不能有损对方的人格。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我们顶多可以用“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这样的说法去批评对方。论辩双方只有显得彬彬有礼,才会不失大家风范。
大众场合的论辩虽然具有游戏的性质,但是我们青少年却不能用纯然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只有确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魅力的辩论者。孙膑智斗庞涓
孙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也是一个运用推理的大师,通过巧妙地使用推理,孙膑领导自己的军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公元前341年,魏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援韩国,孙膑又使出他“围魏救赵”的老法子,不去救韩,而是引兵直接去攻打魏国。庞涓接到魏王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这时,齐国的兵马已经深入魏国了,庞涓下马查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啊?怎么这么多人?”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着大军继续追赶,赶到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又命人数了数炉灶,结果发现炉灶大大减少了,只有供五万人用的了,庞涓不由得高兴起来。
第三天,魏军继续往回走,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次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下两三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就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哈哈哈!”他舍弃步兵,带着轻锐部队日夜兼程地按照齐围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了上去,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此时天已黑了,马陵地区的道路在两座高山之间,山路旁边都是深涧,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前面的山道被木头堵住了。”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被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看去,上面影影绰绰好像写着几个大字。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几个兵士点起火把照亮,树上写的是:“庞涓死于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命令撤退,但为时已晚,齐军万箭齐发,杀声震天,魏国军队一片混乱。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量,引诱庞涓追上来。庞涓走投无路,只好拔剑自杀,这就是“增兵减灶”典故的来历。从此,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国,他写的兵书一直流传到今天。
孙膑增兵减灶的计谋,从逻辑上看,就是灵活运用共变法的结果。共变法的内容是: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其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变化着的,那么这个变化着的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利用“增兵减灶”取得了战争胜利,利用“增兵增灶”也能取得胜利。公元ll5年,羌族进攻东汉武都,虞诩奉汉安帝之命率军赶赴武都充任太守,领军抗击羌军。虞诩行至陈仓、崤谷时,得知羌人数千人在前面截击,就停止前进,并宣称等待援军。羌人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进攻。数日后,乘羌人不备时,虞诩日夜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即采取逐日增灶的谋略。羌军见汉军的灶日益增多,以为虞诩的援兵不断增加,不敢逼近。这样迷惑了敌人,虞诩得以及时赶到武都,调动部队打败了羌军。虞诩也是运用共变法,根据灶的多少与军队人数的多少成正比的情况,利用增灶来表示兵力增加,从而迫使羌军不敢逼近,达到了战略目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