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18723
  • 作      者:
    牛道生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牛道生,1946年5月出生,原籍山西省文水县;1966年,山西省曲沃中学高中毕业;“文化大革命”期间任邮电部第七研究所附中英语教师;1977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1982年1月毕业,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外事处副处长、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和硕士生导师、英语系教授、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2011年11月,调入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任英语系教授、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多次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出版著作8部、译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先后主持完成过1项国家社科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教育部教育科研优秀奖1次,山西省社科一等奖1次,山西省教育厅社科一等奖3次;2005年9月,专著《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获“中南六省(区)优秀教育读物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外语战略研究丛书: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引用大量详实史料,全面论述了英语及英语文化最早如何传人中国,与古老的中国汉语及汉语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重点论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适时调整国家外语教育战略重心,高度重视发展英语教育事业,提高国民英语教育水平,使英语在为中国走向世界弘扬中华文明,为增强中国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最后,特别论述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中国经久不息的“英语热”和全球快速升温的“汉语热”如何相互交融,正在促使一种带有中国汉语语言文化特色的新英语变种——中国英语,应运而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中英语言文化的首次历史性冲突
  一、礼仪冲突导致英使团访华失败
  1792年,英国国王查理三世派庞大的使团来中国为乾隆皇帝祝贺八十大寿,想借机修补和改善中英关系。这次访问成为中英两国历史上在语言文化和外交领域里的第一次交锋,然而由于中英礼仪上的冲突,对后来的中英关系以及世界形势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自从1583年伊丽莎白一世第一次尝试派人给中国明朝皇帝送信,希望与中国建立商贸关系失败,至今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由于1637年后中英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始终没有开展起来。造成中英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四条:
  1.1637年,英国商船炮击和侵占虎门的海盗行径给中国人留下了难以抹掉的沉痛记忆。
  2.英国商人一直继承着他们祖先的北欧海盗传统,到广州与中国人打交道时,不遵守中国的法律,不尊重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总想横冲直撞、独来独往,妄图把英国人的价值观强加于中国人,从而引起中方的不满:“最坏的情况是英国的水手和低级人员往往滥用自由作出一些不规则的、放纵的事情,这在生活严肃的中国人看来更属不能容忍的了。”①
  3.当时英国野蛮侵占了中国的邻邦印度和位于中国海的菲律宾群岛,实际上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了武力威胁,因此激起了中国人对英殖民者的愤慨。
  4.英国越来越多的商船来广州经商,挤占了长期与中国经商的其他西方国家,特别是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利益,它们的官员千方百计在中国官员面前散布不利于英国的言论,从而更加使得中国官方对英国人不满。
  正如当年随同马戛尔尼访华的使节团秘书兼副手乔治·斯当东爵士描述的当时的中英贸易情况:“自从英国初到中国开辟市场之日起,以及以后两国发生贸易关系以来,没有一件事情有助于改善英国人在中国的地位,而其他欧洲各国商人在中国的处境却都比英国人好得多。”②“在中国人看来,英国这些鲁莽的冒险家们似乎是一群没有国籍的人。过去从来没有英国人由于好奇或者传教而到中国来,为本国争些好的印象。关于英国的一切,中国人都很少知道,即在英国开始到广州通商之后,很长时间中国人一直用一种轻蔑的名词——红毛人——来称呼英国人。”①因此,在华经商的一些东印度公司代理人建议英国政府派遣一个使节到北京面见中国皇帝,请求他下一道命令解除英商与中国贸易所受到的一些限制。
  1792年9月8日,英国内务大臣敦达斯代表英国政府,向曾先后任过驻俄国沙皇陛下处的公使、加勒比总督和马德拉斯总督的马戛尔尼下达正式指示,让他率领欧洲历史上最庞大的访华使团到中国为乾隆皇帝祝贺八十大寿。敦达斯庄严地对马戛尔尼说:“在中国经商的英国人多于任何其他国家,但其他欧洲国家的商人或是由使节,甚至由打入北京朝廷开明层的传教士陪同,而英国商人却无人帮助,与中国皇帝远远地隔开着。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实力在中国表现得不够。……根据广州东印度公司最有经验的并目睹了我们的商人受到欺负的人的推荐,我们选中了你这样一位要人。”
  “敦达斯还明确地说:‘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见,您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仪,既不要损害自己君主的尊严,又不要被礼节上的小事束缚住手脚。’您要尊重礼仪,尊重礼仪的同时又不损害我们的体面……”②
  敦达斯向马戛尔尼提出七点建议:
  “1.为英国贸易在华开辟新的港口。
  2.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借地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常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
  3.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
  4.在中国特别是北京开辟新的市场。
  5.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地区。
  6.要求向北京派常驻使节。
  7.最后的,但不是最不重要的一点:情报工作,‘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地估计。’”③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汲取蔑视英语的历史教训,正视中英语言文化的交流
二、正确认识英语的本质,使之为中华民族造福
三、努力学习掌握英语,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四、加强英汉双语教育,积极弘扬中华文化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英语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中英语言文化交流的起源
一、英国海外贸易掀开了中英交往的序幕
二、“海禁”和“禁教”限制了中英文化交流
第二节 中英语言文化的首次历史性冲突
一、礼仪冲突导致英使团访华失败
二、早期中英双方对学习对方语言的态度反差
三、中英语言文化首次交锋的历史教训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语言文化交流
一、中英语言文化交流的开拓者——马礼逊
二、利用英语“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第四节 近代中俄日三国对西方语言文化态度之比较
一、中华民族两大盛世注重学习外来语言文化
二、西方语言文化对俄、日两国振兴的巨大影响
三、封杀中英语言文化交流使清廷作茧自缚
四、清廷蔑视英语文化的恶果-《南京条约》

第二章 清代后期英语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基督教会学校的英语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一、基督教会小学的英语教育
二、基督教会中学的英语教育
三、基督教会大学的英语教育
第二节 清廷早期公派留美英学生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最早的公派留美学生
二、中国最早的公派留英学生
第三节 清末留日、欧美学生对中国影响之比较
一、留日学生规模远胜留欧美学生
二、日本外来语汉字对中国汉语文化的影响
三、日本“西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近代英语翻译思想家的杰出代表
一、东学西渐的译坛大使——辜鸿铭二、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严复
三、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一一马建忠

第三章 英语对推动近代中国进步的重大影响
第一节 英语对近代中国教育体制创立的重大影响
一、《中英天津条约》迫使清廷创立英语教育
二、清末时期中国普通学校的英语教育
三、清末民初“留学欧美潮”推动了中国的英语精英教育
四、民国时期中国学校的英语教育
第二节 英语对孙中山民主革命一生的重大影响
一、留学海外,借助英语树立民主革命思想
二、流亡海外,借助英文探寻民主革命真理
三、借助英文研究西方治国理论,创立五权宪法
四、参阅万卷欧美英文资料,英文撰写中华《实业计划》
第三节 英语对近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一、通晓英语是民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的明显标志
二、英语对宋美龄抗战时期外交活动的重要影响
三、早期用英语传播中华文明的中外杰出学者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英语教育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英语教育
一、建国初期中国英语教育战略的失误(1949-1956)
二、开始走上正轨的中国英语教育(1956-1966)
三、遭受“文化大革命”摧残的中国英语教育(1966-1976)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英语教育
一、获得新生的中国英语教育(1976-1985)
二、中学英语教育大纲的新变化(1985-2000)
三、面向21世纪的中国英语教育(2001-现在)

第五章 英语对当代中国的重要影响
第六章 英语对21世纪中国社会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