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
我最喜欢的是读书和教书,但是假如我只是会读书、教书,别的事情都不去做,新东方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所以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你不断努力的结果。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把它想象成不可克服的困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只要你勇于面对困难,想象着战胜困难后的喜悦,你就会充满信心和力量。
新东方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跟美国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的话是一样的。他在著名的演讲IHaveaDream中说了一句话: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要从绝望的大山中,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
请记住了,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只要你能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了希望。在马丁·路德·金的时代,直到他被暗杀为止,黑人在美国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的,所谓的“黑人解放”只是句口号而已。黑人坐车不让坐,去饭店吃饭不让吃,电影院不让进,到处都是让黑人绝望的景象。正是像马丁·路德·金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美国黑人今天在美国社会中的平等地位。
哪怕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坚持去做,到最后就会成为希望。凡是我身边想要出国的人,只要坚持往下走,我发现最后没有走不了的。真正走不了的人是联系了一年或者两年就放弃了的。两年在你的生命长河中算什么?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我们努力个三年五年并不算长。
——摘自《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
背景分新
“绝望”与“希望”是俞敏洪在演讲中经常提到的两个词语。在他看来,不管是自己在年少时代的坎坷经历,还是创办新东方的艰难历程,都可以用“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来形容。
1962年10月15日,俞敏洪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农民家庭。他在中关村新东方大厦的办公室里还挂着当年农村老家那间破旧故居的照片。在一片长着荒革的土地上,立着两间摇摇欲坠的破瓦房,那就是俞敏洪在江苏省江阴农村的老家。俞敏洪挂出这张照片,为的是永远记住那段艰苦的岁月。
1978年至1980年,俞敏洪经历3次高考,他用坚持和毅力,冲破两次失败的阻拦,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但是进入北大,也是俞敏洪痛苦的开始。在班上,俞敏洪是唯一从农村来的孩子,他不会说普通话,班会上自我介绍时被同学嘲笑是在说鸟语;分班时,从A班被调到最差的c班;大三时患上肺结核休学一年,人变得更加瘦削;大学读了5年,拼命努力,却一直是班上拖后腿的差生……
1985年大学毕业后,俞敏洪留校成了北大的一名教师,接下来便是平淡的教书生活。期间,周围的朋友们陆续出国,俞敏洪也开始为自己的出国梦努力。在1988年,俞敏洪开始刻苦攻读托福和GRE,最终以高分通过了考试。
但就在俞敏洪全力以赴为出国做准备时,出现了一件让他始料未及的事:1989年,美国方面一改前几年的做法,开始对中国采取紧缩留学政策。此后的两年里,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俞敏洪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实现的可能性很小。
对于此事,俞敏洪回忆说:“1988年开始联系,遇上了1989年。1989年以后,1990、1991年刚好是美国录取中国学生人数急剧下降的两年,所以我拿到了美国一些大学的录取通知单,但是没有奖学金。当时我一穷二白,美国最低学费也得2万美元,当时相当于人民币12万元,而我当时在北大的工资是100多块钱,怎么可能呢?”算下来,在美国读书所需的学费,是俞敏洪222年的工资。因此,从1988年到1991年,俞敏洪的出国梦在拼命努力了3年多之后,还是没能实现。
后来俞敏洪在校外开设培训班,受到北大的处分,因这一沉重的打击而倍感郁闷和屈辱的俞敏洪决定离开北大。在他离开的第二天,北大就立即收回了分给他的宿舍。转眼间,工作没有了,住房没有了,没有容身之所的俞敏洪和妻子只能四处寻找房子。最后,为了节省支出,俞敏洪租住在北京市郊六郎庄农民的平房里,靠给房东的孩子辅导功课来抵消房租。那时的条件很艰苦,但对于俞敏洪而言,总算有了一个落脚之地,他万分感激。
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近乎让人绝望的境地反而激发出俞敏洪寻找希望的巨大力量。由于已经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俞敏洪决定投身英语培训行业,放手一搏,在绝望的大山中砍出希望的石头——创办自己的英语培训班。只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块希望的石头,后来竟然如此熠熠生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