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的使用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语言描述,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知识量、信息量无形中得到了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可以想象,仅在例句展示这个步骤上,PPT节约的时间就很可观。
使用PPT的好处很多,但容易引起的问题也相对较多,教师在使用时要注意:
(1)教师不是打字员,PPT不是教材的电子版,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教材内容复制在PPT上。PPT上呈现什么、呈现多少,都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PPT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不能只是为了有一个PPT而做PPT。
(2)教师要做设计师。PPT内容固然重要,形式上也要有讲究。教师要有设计理念,让自己的PPT有创意,有美感,PPT上文字、图片、背景的和谐搭配,页面字数的控制等都在设计范围之内。书画艺术创作中讲究“留白”,PPT中也要“留白”,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要知道,无论多么重要的内容,如果满篇文字罗列和堆砌在一起,也会令人头晕眼花、疲惫不堪。
(3)教师不是复读机。有了PPT的课堂上,教师更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失去自我”,不要将自己变成PPT的复读机。PPT的“演示一讲解”或“讲解一演示”模式,容易使师生之间变成演示解说者与被动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互动性减弱。对语言教学的大部分课程来说,课堂上的互动是尤为重要的。处理不好的话,反而会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PPT不是“填鸭”工具。在词语教学中,PPT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更准确地解释词语,特别是那些用语言难以表达出的意义或用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强对词语的掌握,但这不等于说PPT上的信息一定要多多益善。人在一定时间内能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提供的信息多,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一定好。所以,教师不要将PPT当作“填鸭”工具,对学生“满堂灌”。
(5)PPT不是大杂烩。PPT中所采用的各种资源和手段,无论是图片、音频还是视频,都必须是为词汇教学服务的,只有那些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元素才能进入PPT。教师不能片面追求热闹花哨,哗众取宠,使用与讲解内容无关的华丽背景、图片、动画音效等,否则其效果只能是画蛇添足、本末倒置,甚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6)学生是“上帝”。使用PPT是为了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因此一切都要围绕学生进行设计和演示。一方面,PPT的设计要从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意学生的接受情况。比如,PPT的使用提高了讲解效率,但留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可能也缩短了不少。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他们是否适应PPT讲解的形式和速度?他们的笔记记录是否有困难?这些问题是否影响了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并调整时间和进度。此外,要提前告诉学生,下课后PPT是否会发给他们,PPT中哪些内容应该记笔记,哪些内容不必记。在PPT翻页前,尽量给学生预留出相应的时间,不要让学生在记笔记这样的问题上疲于应付,影响学习效果。
总之,在词语展示环节,要将板书、词卡、PPT课件等多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教师也不要为形式所囿,特别要避免产生教学“依赖症”。有的教师会过分依赖PPT,一旦没有准备PPT,或者所在的教室、学校没有相关的教学设备,教师就慌了手脚,不知道课该怎么上。这是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是对教师主体作用认识的不足,也是教师不够自信的表现。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在于教师,而非表面化的形式。只要开动脑筋,充分准备,教师就一定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找到词汇教学的好办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