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顺叙为主
古文中的叙述,也偶有用插叙、倒叙方法的,但不占主要地位,即便偶然使用,也要明确地交代,如用“按下不表,且说”之类提示语言提醒读者注意。这种以顺叙为主的特点,想来是受到史家笔法影响而形成的。《左传》是纪年体,逐年逐月顺时记事。即使到汉代,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但记事的方法,还是以顺叙为主。
中国读者的习惯,看戏、听说唱、读传奇都比较喜欢“有头有尾”,即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反映在叙述上,便多采用顺叙的办法,把一件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终局清楚明白地交代。这个特点,在小说与戏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水浒》、《三国》、《红楼》这些名著,无一部对书中人物的来龙去脉不作明白的说明,即使是次要人物也不忽略。但这种顺叙方式,毫无流水帐的弊病。《水浒》介绍林冲,不过集中在四、五回中,每一回都有相对的完整性,直到他上了梁山,杀了王伦,才告一个段落,以后便不着力去写他了。这种一步步叙述的办法,使情节发展的线索十分清晰。近代小说大量使用倒叙、插叙,显然是受外来文艺的影响。
顺叙的难点有二,一是从何处写起,因为一件事,远因要追究起来,实在可以直及三代,但写文章,只能切取一个阶段,那么从何切取呢?二是切取的阶段以内,又如何采其重点叙述。第二点我们在上节中已经谈到了,此处从略。至于第一点,从中国的小说、戏剧而言,常常是从构成事件矛盾冲突的直接起因开始叙述。如《西厢记》,它的“楔子”就是开头,戏剧上叫序幕。故事的起因,是崔莺莺与张君瑞在普救寺的邂逅。所以,“楔子”便从老夫人上场的一段介绍开始。中国观众好追问人物的来历,一个老太太出来了,观众会想,她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来,要到哪里去,伴随她的人与她是什么关系,等等,所以,老夫人的一段白,就尽是解决这些问题,以消除观众的种种疑团,为故事的展开铺垫了道路。“楔子”以后,两个主角便相遇于普救寺了,故事由此正式展开。这就是说,哪怕是用这种介绍的方法,也要把事件的前因等等讲明白。但是,对于前因的介绍,着笔不宜过多,以免轻重的处理不当:该着重讲的讲少了,该少讲的却又多了。
3.以简明为贵
近代小说,作者自己出面叙述较多,往往以很大的篇幅这么办;古代小说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去完成,作者一般是避免直接出面叙述的。因此,故事的连续性要明朗得多,直到晚清小说,这个特点仍是很突出的。古典小说,作者出面的介绍,往往只在开头部分,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概念的,如,某某人,某地人氏,多大岁数,性情如何,等等。先给读者一个梗概的印象,帮助他们清楚地领会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性格,然后再展开情节,这样,读者便不至感到突如其来,思想无准备。这种方法,几乎成了一种模式。概括性的介绍完后,故事开始了,又多数是这样的:一日,行至某地……这种办法,中国读者很容易接受。如果是近代方法,对于读惯听惯中国古典小说的人,一个人出来了,身份不明白,从何处来不明白,要到哪里去不明白,要去干什么不明白,读者或听众往往便会产生疑问:这个人从哪里来?是干什么的?……注意力便往往分散到故事以外的方面去。所以,近代有些作家,深知中国读者(尤其是对欧洲文艺接触少的)的习惯,在创作上也继承了这个简明的方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