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到底是什么?在这一点上,误读很多。现在大家都在误解通识教育,对一些课程进行打包捆绑,挂上通识教育的名字似乎就时髦了。通识教育,一般人理解为通才教育,就是除了自己专业之外多学一些文史哲、政经法甚至琴棋书画,文史知识多学一些,长点见识,即所谓人文素养,这就是通识教育。人们通常理解的这种通识教育,在我看来容易产生对于通识教育的误解。大家经常说,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也会弹钢琴,好,大学里开设钢琴选修课,再搞书法选修课,或请一些作家来讲一讲文学作品,或开展一些什么《论语》讲座,像于丹的心灵鸡汤。这些固然不错,比没有要好,但这只是低级的一层,不是实质上的通识教育。很多大学都是在这个层面上理解通识教育,它们把多元化教育、多学科教育的菜单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多元化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是个很有名的大学,也很有钱。他们一个副校长专门抓这个事情。他们开了一个通识教育研讨会,北京大学出版社因为想做一套通识教材也参加了,也请我去参加。他们大致落实了数百个通识教育的课题以及课程,鼓励各个学院除了专业课之外多报带有通识意义的课程,比如,法学院报的“经济法与社会发展”,或其他学院的“互联网与……”“绿色经济与……”诸如此类的,基本上都是各学院的专业与跨学科内容的结合,一共有200多门所谓的通识课程计划出版。还有人报“文学与书法”、音乐、占典音乐、嬉皮士音乐、中国的京胡和传统的琴棋书画等,这样的课程很多,我说你报200门可以,想搞1000门也可以弄啊。但通识教育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通才式教育,这种观点在理工类大学尤其盛行,说学理工要搞好、多搞些人文氛围,鼓励同学读读文史哲,最好学会弹钢琴,或者中国书画,这就是通识教育了。其实这完全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读。不过这个也可以,总比像陈景润似的只会做数学要好一些,可以使生活更有品位。但这不是通识教育的根本。杨振宁会谈钢琴没错,但是弹钢琴只是他表现出来的一种素养,通识的核心东西不是会弹钢琴。哪一个科学家学了琴棋书画就成了杨振宁?那些东西只是通识的外在表述。梁启超喜欢打麻将。打麻将并不影响他成为民国时期的大学问家。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次要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通识教育。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理解的通识教育,或者说不光是我理解的,而是西方真正的、主流的通识教育。它大体上包含着如下几个内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