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间草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54928
  • 作      者:
    周宁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马礼逊和柏格理/苏曼殊和李叔同/托尔斯泰和马克斯·韦伯/梁济和王国维仿佛生动在场,他们是些亲切而又高贵的人,曾经的生活充满灵性,耐人寻味也令人敬畏。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绝望中爱,在希望中死去,即使忧伤也是幸福的,即使孤寂也是热烈的,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变成实验品,留给我们体悟人生的道理。
  ——周宁
  “它来自心灵,也将抵达心灵。”
  ——贝多芬
  人生某个阶段,开始“关怀自身”。反思性的自我意识突然萌醒,生活也变得真实严肃起来。通常学术在客观与公共的知识世界里,学者个人内在生活体验的内容,是不足为论的。我则想在这段时间这本书里,偏离所谓“学术”的轨道,触碰个人心灵的内容。学术有为人生的学术,为人心的学术,为人生的学术通过历史诊断现实;为人心的学术,如果也算是学术,通过他人诊断自己。为人生的学术,旨在建构独创性的思想体系,为人心的学术,旨在构建风格化的个人经验,刻画心灵的形式。
  ——周宁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本学术随笔写四组人物,马礼逊和柏格理、苏曼殊和李叔同、托尔斯泰和马克斯。韦伯、梁济和王国维,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或理论,而是因为他们的人生。他们是些亲切而又高贵的人,来到这个世界经历生死,在信仰中努力,在绝望中爱,在希望中死去,带着精神的闪光。这闪光不仅让我们看见他们,并在他们身上看到自我;也让他们彼此看见对方,在灵性上相互照应,从世俗通往神圣。
展开
精彩书摘
  严重的时刻——马礼逊与柏格理
  一 彼将进入异族的国土我们都希望进入神的天堂,但在此刻,我们就可以与他同在天堂。与他同在的意义是:如他一般地慈爱,如他一般地助人,如他一般地给予,如他一般地服务,如他一般地拯救,24小时都与他同在,在他苦难的化身中接触他。
  ——特瑞萨修女
  一 彼将进入异族的国土
  马礼逊去中国传教——眷恋尘世的家园——天朝既熟悉又陌生——令人向往也令人恐惧
  友与伦敦传教会的同事,登船驶向泰晤士河口。暮色降临,远处教堂的尖顶与钟楼渐渐隐去,在故乡的屋顶下,还有一两点温暖的亮光,为他送行。
  马礼逊将去中国传教。那些年里,去中国像是去另一个星球。他将穿越大西洋与印度洋,那是世界上最危险也最有诱惑力的大洋。漫长的航程里,把自己交给凶险莫测的大海,波涛击碎生命,像击碎一朵浪花。他将在陌生甚至充满敌意的中国异教徒中生活,各种传闻都证明,中华帝国是不欢迎基督徒的,在中国的英国商人,也不欢迎传教士。他将像囚徒或逃犯一样,经验孤独、疾病、劳累、猜忌、迫害,甚至死亡。
  上帝的孩子为什么眷恋尘世的家园?马礼逊在日记中写道:“我爱生我、至今仍然养我的祖国。”他知道,“从今以后,可能再也不可能活着见到祖国的土地了”。启程后的第一个夜晚最痛苦,他“哭得很厉害”,“在思想上感到无所依托”,只能靠“读《圣经》和仰望上帝以寻求支持”。进入异邦传教,早已不系挂生死,最大的苦难是孤独。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人与他同行。马礼逊曾期望苏格兰青年威廉·勃朗以及自己在伦敦霍克斯顿神学院的至交同学可罗尼,能够与他同去中国传教,伦敦传教会也在积极为他物色伴侣,但最终他还是一个人,独自前往。生活在信仰中,就不会孤独,可是,孤独是无边的,信仰是否有极限?
展开
目录
我、他人和书
严重的时刻——马礼逊与柏格理
一 彼将进入异族的国土
马礼逊去中国传教——眷恋尘世的家园——天朝既熟悉又陌生——令人向往也令人恐惧
二 在万事中经历祸福
初到广州举步维艰——英国人的冷漠与美国人的热情——三项任务:学汉语、编字典、译《圣经》——为谁服务:上帝、国王、财神——贸易、征服、传教三位一体的扩张
三 尘世的苦难与荣耀
传教士的成就与无奈——茶叶与鸦片污染福音之路——尘世的荣耀不过如此——在极度的痛苦中解脱
四 被污染与被陷害的福音
马礼逊回避的问题,传教的历史无法回避——上帝的意志、鸦片商贩与帝国远征军的手、传教士的阴谋——注定日后失败的困局
五 圣恩无声地降临
柏格理到中国——福音事业令人绝望——为苦难、弱者、慈爱而来——不忍美好的事物断送在愚昧与专横中
六 通往天堂的石门坎
大山深处的希望与温暖——爱一切他人并爱他人的一切——爱与正义的关系——寂静寻常中完成的奇迹——那是尘世中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七 有谁在世间某处哭
虔信者相信积极的人生——关于传教士的困惑:个人品格与历史罪恶——启蒙哲学与基督教伦理的冲突——“我们人类的爱和理解的能力是微不足道的”——在历史绝望的尽头悲剧超越

人间草木太匆匆——苏曼殊与李叔同
一 漂泊在别处
衰败破碎,但又自由浪漫的时代——往来于远东水域各大城市——焦虑不安的心,不论出家还是在家,到死都没有放下
二 伤心人别有怀抱
虚构尘世出身、虚构沙门出身、虚构情感经历——有情无情,亦真亦幻——真正的不幸是不知道自己为何不幸
三 人生幻美如斯
自我诗化——审美境界的三重体验:“失重”、“放纵”、“落空”
四 大丈夫决绝生死
自觉从容又断然决绝地舍弃——在彻底的绝望中获得灵魂的安宁——无所依恋也无所畏惧——不可与人的浪漫与残酷
五 信仰者“虽存犹殁”
了悟生死莫若活着经历死亡—持戒苦行把生命变成苦难——苦难中的幸福
六 做得十分像人的人
宗教人生的三重体验:“决绝”、“持戒”、“圆觉”——让我们的灵魂感到温暖与震撼的殉道者——活出“人”的样子

天堂的风暴——列夫·托尔斯泰与马克斯·韦伯
一 枯萎地进入真理
“灵魂转向”——幸福中的痛苦——面对死亡自我忏悔与自我启悟——无法信仰,因为太理性:无法信仰他人,因为太自我
二 以奴仆的形象走遍至爱大地
无法受难的痛苦——“皇帝没穿衣服”或“衣服里没有皇帝”——走不出人世,便成不了圣徒
三 老俄狄浦斯的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是唯一的选择——把灵魂留在高处——老俄狄浦斯的最后时刻
四 没有先知的时代
拒绝“先知的诱惑”——“知识的诚实”与“道德的诚实”——托尔斯泰与韦伯,两种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境界
五 守望无尽的黑夜
内心深处莫名的紧张——精神危机造就“训练有素的冷静头脑”——头脑越清醒,心灵就越沉重——勇于“承担自己全部的希望的破灭”
六 这就是我的立场
“行动的生命”与“沉思的生命”——阴沉的苦行者看到现代人“令人战栗的命运”——“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驯化的灵魂面对死亡——死亡没有意义

剩水残山供一死——梁济与王国维
一 而今俱不可得矣
沉重的死——自杀是人生的浪漫——道德寄托——精心准备好的死亡成为艺术
二 必将死义救末俗
作别人生,先辞职、再辞世——老实厚道的勇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任心——政治负疚感
三 所欲有甚于生者
我自行我当行之事——绝望中的希望与希望中的绝望——殉死节以救末世,有痴迂处,但也令人敬爱
四 这个世界会好吗
信念与责任——与道德高尚的人相比,自杀者是懦夫——与卑鄙无耻的人相比,自杀者是英雄
五 所惧有大于死者
轻盈的死——世界的宁静美好总是那么脆弱、虚幻,不堪一击——难以克服的恐惧与厌倦——生的恐惧终于超过死的恐惧
六 何以“痛不欲生”
南人作北人之旅——理智强大意志脆弱——人格的分裂与传统的断裂——文化宿命
七 有隐痛深于内心
“义无再辱”或“寿多则辱”——死亡的种子在思想中生长——政治是学术的寄托,学术是感情的寄托——“尽弃前学”到“尽弃人生”
八 谁的去处更好
谁的去处更好——人最珍贵的就是人——内心深处保守“静谧的激情”——从苦难中拯救生命的意义
始终的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