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之类(1)
笼统地讲“看书就是看字”,固属不当 ;因为还有画册、影集,乃至“无字之书”。但也未准一定错到哪儿去。那么就先从书上的字说起。
简· 奥斯汀15岁时写的《英格兰历史》手稿
字有字体,字号,排印疏密,墨色浓淡等等不同。这些与书的内容或无甚关系,但是看时感觉就不一样。前次引用周作人的话,对《希腊拟曲》印成“细字长行”不满,讲的即是此种感觉。“文革”中出过若干“大字本”,据说系为某些上了年纪、眼神不好的高官所印 ;然而寻常书店亦能买到。家中存有一套李贽著《焚书 续焚书》(中华书局,1974 年),就是这种本子。十六开本,竖排,每页十行,每行二十一字,疏朗大方,读来赏心悦目。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后来有的出版社所印“普及本”,薄本小字,密密麻麻,辨认不易。“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中亦有几种印成这个样子,如阿拉贡的《圣周风雨录》(漓江出版社,1991年)、波伏瓦的《名士风流》(漓江出版社,1991年)、莫狄亚诺的《一度青春》(漓江出版社,1993年)、图尔尼埃的《桤木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年)等,均为三十六开本,每页三十一行,每行二十七字,可能为了节省纸张,降低成本,却不免有点委屈那几本世界名著了。近年来书籍排印则流行“注水”,版心缩小,行距加大,似乎又复回归“纸多字少”一路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