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号(a小调)
在生命的绝唱中,俄罗斯诗人叶赛宁(SergeiEsenin)写下了这最后两句诗行:
生活中,死亡并不新鲜,
而活着,也更不是奇迹。
人们通常称这首诗为“诀别诗”,不无道理。
这首诗,叶赛宁是以自己的鲜血写成。一九二五年岁末,精神崩溃后的诗人刚刚出院。诗成翌日,在宾馆的房间,他割开双腕的血脉,上吊自杀。
在愤世嫉俗之人看来,诗人之死,不过是个常见的例子:才华用尽,身体衰落,精神崩溃,难怪他提前兑现了生命的契约。
毫无疑问,对于叶赛宁这类人,早逝,无论是否自杀,看来都很自然,甚至必然。这是拥有非凡天赋的小小代价,再次验证了米南德(Menander)的传世名言,一句两千三百年的套话:“神明所钟,英年早凋。”
不用说,这些人不会喜欢生命的他途。坦率地说,生命的他途简直不可想象:苟延残喘、贫病交加、英名湮没、寄人篱下。怎样怯懦的灵魂才愿意屈就这样的结局?为何要接受这样的结局?难道只为了多呼吸几立方米空气?多看几千次日落?
显然,这不可能是叶赛宁的生活。他一直那么坚强、自信、意志坚定。在他的自传中,叶赛宁说,他自小就知道,
我是孩子王,是个伟大的战士,总是遍体鳞伤。只要祖母骂我,祖父就说:“……不要骂他。他这样才会更强大。”
然而,这个孩子王长大后,从来没有强大到可以直面生活,冲进如千军万马逼来的问题阵中撕咬,杀出一条血路,然后,用手背冷冷地擦一下嘴巴。
相反,生活打败了他,正如生活打败了我们多数人。生活才是主人,我们最终都会向它俯首称臣,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