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永远的九寨沟:第一任局长亲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857294
  • 作      者:
    邓一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伴随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伟大变革,九寨沟从名不见经传的荒野山沟,到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先后获得“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相继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三十年的艰难、壮阔与辉煌,浓缩了许多别的风景区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回望来路,物是人非,荣光犹存——前赴后继的九寨人秉承“保护为发展,发展促保护”的理念,经过一以贯之的不懈努力,探索并形成了享誉四方的“保护型发展”模式,开创并铸造了一流的旅游黄金品牌。
    如歌的岁月倏然而逝,曾经与之一道走过那段峥嵘历程的人们早已是鬓生花发、天各一方。纵然此去经年,那山、那水、那树、那花,却依然记忆犹新,亲切感人。
    作为见证人,《永远的九寨沟:第一任局长亲述》作者邓一老先生怀着切肤之痛,叙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寨沟在林场斧钺下满目疮痍的悲怆;作为亲历者,他怀着欣悦之情,记录了九寨沟走出厄运、着力保护的艰难历程;作为管理者,他以客观的态度,讲述了八十年代九寨沟开发伊始,那些真诚感人、堪入史册的动人故事;作为参与者,他以生动的文笔,描绘了景点勘查和游客接待中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作为文化人,他以极个性的审美视角和赏景体验,介绍了“童话世界”九寨沟的奇异景色,以及藏族人家那些原生态的风俗民情,为人们呈现出九寨沟独特的神奇与魅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次到九寨沟,还是近半个世纪前的事了。
    那时的九寨沟还不被世人所知,它只是四川省松潘县南坪区隆康公社的一部分。
    南坪处于川、甘两省交界处,面积达五千多平方公里。山高谷深,藏、羌、回、汉几族杂居,是一块“三分像川,七分像甘”的“飞地”。横亘在松潘、南坪之间的弓杠岭,其南为岷江正源,以东是嘉陵江上游白水河的源头之一。两条大江各奔千里,又于我的故乡重庆相聚。南坪的建置沿革可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自商至秦属氐羌地。从汉代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到宋元的1400余年间,多次变换隶属关系。雍正七年(1729年)筑城于古扶州城南的南坪坝(即今县城所在地),始称南坪,距松潘360里,为松潘县厅南坪营。就因为南坪地广路遥,重山阻隔,松潘县可谓鞭长莫及,难以管理,1953年南坪单独建县;到1959年松一南公路建成后,两县合并,南坪复归松潘,成为松潘县中心区(1963年复置南坪县,1998年更名为九寨沟县——这是后来的事了)。
    九寨沟古称羊峒,沟口离南坪城关九十里,是白水河上游一条极其僻静的山沟,只有两座陡峭山崖之间的一条小路可以进入,简直就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九寨沟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整个山沟七百平方公里,总共居住着不到六百个藏民,因有盘信寨、尖盘寨、彭布寨、则查洼寨、黑角寨、盘亚寨、扎如寨、荷叶寨、树正寨这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
    当时已是大跃进后期,外地轰轰烈烈的“改良土壤”运动已经大抵结束,即使延至1958年才最后完成“民主改革”(土改)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农区,也已经全部“跃”入了人民公社,实现了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人民公社的心脏”公共食堂早已无法供应社员哪怕是最低的需求,饥饿引起的水肿和死亡随处蔓延。大队的收支账目和食堂的财务管理更是混乱不堪。临到年终决算,辛劳一年的社员不仅分不到钱粮,大部分人还成了需要给公社交粮交款的“倒找户”。社员的不满和对财务的疑惑越来越强烈,县委决定对各社队实行财务大检查。
    我就是这样,在1959年被松潘县政府派往南坪隆康公社九寨沟参加财务大检查的。我1954年底毕业于重庆市高级农校园艺科后,被分配在松潘县政府建设科农技站工作,对周围区、乡的情况比较了解。但来到隆康公社,进入九寨沟所见到的,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这时荷叶大队的“人造平原”工程接近尾期,已经从工地撤出了全部人员。金秋时节,人们正兴高采烈地收苞谷、挖洋芋,劳动场面井然有序,全不像外地那样一窝蜂地“大呼隆”;更令我惊异的是,公共食堂供应的三餐,居然能勉强让人吃饱。我不由想起那首上古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白天随社员下地干活。已经收获完毕的地里正在秋耕,那耕地的方式让我大为惊讶:一根长长的枷担,两端分别捆绑在两头硕壮牦牛的犄角上,中间挂着木犁,当地人把它叫做“二牛抬杠”。牛角使不上劲,拉犁十分吃力。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学外地,把木犁直接架在牦牛脖子上呢。夜里和会计在队部清账。这队部原来也是藏民的住房,木柱土墙,楼下是牛圈,二楼的经堂改作了会议室,耳房是账房兼会计的住处,三楼被称做草楼,堆放禾秸,只不过不像一般人家用作没出嫁闺女的闺房。虽然常常是彻夜工作,但火塘烧得暖暖的,硕大的铁三脚上,搽得铮亮的铜壶飘散出沁人心脾的奶茶香气。夜深了,会计还会拿出一小碗燕麦糌粑作为犒赏。对于经受过长期饥饿煎熬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虽则与干部、社员语言交流有些困难,但他们纯朴诚实,账务的疑点很容易查清,清账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也就是在这期间,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神奇的蓝天、白云、青山、红叶和数不清的海子、瀑布。虽然我的审美意识已被不问断的政治运动磨灭得差不多了,又长年奔波于清溪绿树间,山水美景并不少见,但九寨沟的风景仍使我眼为之亮、心为之动。我赶快警告自己:快快打住,不要让资产阶级的闲情逸趣又来腐蚀灵魂。
    清账工作一周后很快就完成了,我怅怅地结束了第一次九寨之行,而这里纯朴的人情和美好的风景已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我虽不敢向同事、朋友谈起在九寨沟美妙的感受,但这里确已成了我梦萦魂牵的圣地。P1-5
展开
目录
上篇:我与九寨沟
一进九寨沟
二进九寨沟
三进九寨沟
九寨沟命在旦夕
紧急呼吁
庞旁老人
轻松中的凝重
“童话世界”
终于成了风景区
诗人梁上泉  画家夏培耀
“琼林翠海”
真的四川人,假的四川话
第一个春节
总规中的争议
“六字诀”
两块牌子都要
“两个关系”
“画不如风景”
第一张门票
精致的垃圾袋
虚惊一场的火警
治理泥石流
差点被“点天灯”
“三最”题字
告别九寨沟
回家了

下篇:我眼中的九寨沟
“倒影倒看”赏镜海
两大奇观:火花和彩虹
神池 五花海 五彩池
树正群海:“这就是甲宁甲尕”
日则沟:“转了正”的芳草湖
当地人叫它“曲索卡”
九寨沟的海子有多少有多深
晶莹的海 七彩的林
晴看海子雨看山
冬观冰瀑春赏雪
长海龙影
九寨龙吟
董尕  白熊  大熊猫
“要得吃好饭,养面打搅团”
南坪民歌“未成曲调先有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