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换了,身边的记者也换了
“以前我多次走过语文出版社的门口,我上的中学就在您单位附近,后来在报社工作以后多次想要来采访,都没有人热情地招待我们,所以,一直觉得这里的衙门大。但是您来了,我们想来和您坐一坐。”8月7日,两位新闻出版报的记者到语文出版社采访我,这是他们的开场白。《新闻出版报》是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报纸,和出版社经常打交道,这是我转岗到新单位之后,在这里接待出版行业记者的第一次专访。
前来的两个记者都很年轻,一个少白头,是刚刚到报社工作两年的新记者彭致,一个是有着十五年工作经历熟悉出版行业年轻有为的部门主任冯威。他们开宗明义说:“我们不是专门跑教育的专业记者,因此对于您的经历既感兴趣也不感兴趣。对于那些被媒体问遍了的东西我们尤其不感兴趣,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想专程来了解一下您来了之后对于语文出版社的发展有哪些改革的思路,进入出版行业之后有何重拳,我们很想听听您这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想法。”
冯威告诉我,在我来到语文出版社出任社长的消息对公众发布之后,语文出版社也成为一个曝光率比较高的名词,开始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他们笑着说我的身上具有“明星社长”的特色,为这家一直走得很平稳的出版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知名度以及很多资源。
实际上,我是7月23号到语文出版社和大家见面的,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和教育部人事司的领导陪同我一起来到语文出版社,正式宣布决定我调任语文出版社担任社长一职的决定。当天我在语文出版社呆到了11点多,和新同事们在一起谈得很融洽。中午12点我又赶回教育部原来的办公室接待《新民周刊》记者贺莉丹的采访,贺莉丹是老朋友了,为了采访我已经专程从上海来京呆了三天。赶回办公室之后我和她一起共用午餐并聊了一会儿,当天下午又马不停蹄地跑到人民网接受在线访谈。
在卸任的这些天,经历的事情太多,以至于我还没有从原来的角色中一下子转变过来。我曾经和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在舞台换了,我仿佛由芭蕾舞演员变成了民族舞演员。虽然都是在跳舞蹈,但舞蹈的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了,我几乎要从学前教育开始,从零开始学起,对于新单位的新同事,我的这种谦逊不是伪装出来的,步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由一个官员变成要养活几十口子的企业当家人,我首先需要了解,需要学习,更需要倾听。
因此,这一次面对记者的提问,我没有平时的所谓妙语连珠,也没有任何惊人之语。
我像一个小学生那样对记者们实话实说。来到语文出版社之后,我先召开了出版社领导班子会议,向新同事们介绍了一下自己,大家在一起聊聊天,沟通一下感情,我也很想听听大家的期望和想法。之后几天我又走访了所有的部门,拜会了一些中层干部,聆听大家对我的期望,并从期望中寻找一种力量。目前,我们的新办公楼正在竣工准备装修,我也去看了一下。包括还拜会了出版社的一些领导,很多人在一起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我与他们进行了很深入的交谈。
坐在我对面认真聆听的记者们说,对于全新的事业和全新的部门认真学习调查研究,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您在聊的时候是否发现了问题?
我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我说,语文出版社这样一家拥有52年历史的老出版社,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很庆幸的是这里有团结务实的班子和勤于干事的队伍。另外,这个单位的效益良好,至少我的工资收入比过去在部里要高。可以说,出版社目前有“四好”,好队伍、好效益、好班子、好面貌。如果说来之前我心里还有些胆怯和心虚,但现在我的心实在了,有了底气了。
到了语文出版社之后,我和所有人谈话的时候都表示了一个意思,有了这样好的一个局面,我的任务之一就是“把好留住”,什么都别想。如果说我是一个无能的社长,那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先守住业,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变化因素这么多的情况下要守想守业,在我看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不敢说我来到出版社之后会有什么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希望自己将来走的时候能够维护这样一种局面。当然,如果能够和很多人期望的那样,我能够在这里带领大家开拓进取闯出一片新天地,这样的局面也是我所愿的!我告诉两位记者,我和周济部长道别的时候,他对我未来的工作真诚地说了一段寄语,一共有九个字:抓大事、抓重点、抓关键。
我对部长的话深以为然。
记者们对于我的回答似乎并不满意,继续进行深挖。
他们问道:以往高考之后对于作文题目都会有一些争论,但语文出版社基本没有介入,还比如像新概念作文竞赛这样的东西,语文出版社是否感兴趣?
又比如,出版社对于推出非教育类的一般图书,有没有气魄开发?
还比如,您如果想迅速在出版界立足,崭露头角,从ABc做起来不及了,您有没有考虑过出怎样的奇招怪招?
还有,语文出版社尽管每年有两亿多的码洋,但是社会影响力方面却并不突出,我们觉得您能有更高的能量提升出版社的社会影响力,因为您个人的影响大于其他出版社的一些领导,在这方面您怎么看?
你来语文出版社之后,在短时期内到底为出版社带来了哪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个又一个的提问此刻像子弹一样带着速度嗖嗖地命中了我的内心,他们正在思考和探寻的,其实也正是我要寻找的答案。我知道此时此刻,无法给两位记者最好的、经过我深思熟虑的答案。但是这些提问却让我感觉无比的温暖,我觉得记者的提问对于我来说包含了很多期待和鼓励在里面。
正在我不知该怎样回答两位记者提问的时候,坐在我身旁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桂杰忍不住插话讲述了不久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事。其中一个故事说来很有意思。汶川地震之时,我还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岗位,当时湖北某地的一个教育局的局长给我写了一封亲笔信,对地震灾区高三学生高考事宜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嘱咐我一定要在部长办公会上宣读。
展开
——赵启正(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当“公开”成为平常,而不再成为新闻的时候,人们会记得王旭明的作为。
——敬一丹(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很多事在拥有时常被忽略,而离开时才觉珍贵,旭明离开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岗位时,我便拥有这种感受!但是为了公开,其实旭明一直在岗!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认真而隆重地推荐这本书。给我国的各级各类新闻发言人,以及广大关注我国传播与政府,传播与社会进步、传播与教育发展的热心读者。
王旭明为政府新闻发言人确立了一个耳目一新的标准。这个极具特质的形象,正是新闻发言人的目标和榜样!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王旭明先生《为了公开》一书不但用真实的记述把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理念与实践呈现在读者面前,还通过作者与媒体、官员、民众交往的一幕幕或轻松、或温情的场景,让我们如此近距离地认识、了解了一位教育部的新闻官。
——李开复C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旭明兄的大作《为了公开》,我先睹为快。首先为这个题目感动。中国最难的是公开,最让人感动的也是公开。旭明兄不仅公开了他作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生涯,也公开了他的教育观点、公开了他的友情、公开了他的教育情结、更公开了他有血有肉的人性和良知。做个人并不难。做个真实而坦荡的人就很难,旭明兄做到了,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故事,也公示了自己的性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依然勇往直前的人。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