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千古第一相——管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314835
  • 作      者:
    余耀华著
  • 出 版 社 :
    崇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的圣人是孔子,孔圣人心目中有两个圣人:一个是周公,一个是管仲。孔圣人说:没有管仲,我们就该披散头发,裸露膀子,做野蛮人的奴隶了。<br>    史学家将春秋时之管仲、战国时之商鞅、西汉之桑弘羊、唐朝之刘晏、宋朝之王安石、明朝之张居正,合称为“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
展开
作者简介
    余耀华,湖北省鄂州市人,供职于市物价局,史学专家、高级经济师,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作家协会、鄂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经济史学研究,著学术著作三部,其中:专著《中国价格史》(72万字)2005年获中国价格理论研究最高奖:“薛暮桥价格研究奖”,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接见并亲自颁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论文奖一篇、获省级论文奖四篇; 文学作品:《千古第一相:管仲》;《大唐财相:刘晏》。
展开
内容介绍
    管仲满腹文韬武略,乃旷世之才,先事二公子纠。齐襄公昏庸无道,骄奢淫逸,丧德乱伦。齐襄公死后,公子小白抢得君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让贤,管仲当上宰相。<br>    管仲主持齐国国政,对齐国的政治、经济进行全面改革,使齐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br>    齐桓公身边有佞臣:竖刁为邀君宠而自宫;易牙烹亲子以奉上;公子开方为献媚于上,将自已的妹子送给齐桓公做了妃子。可谓是群魔乱舞,极尽所能。然而,管仲在世的时候,群魔难以嚣张。<br>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存刑、救卫、援燕、安周,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一代霸主,列春秋五霸之首。<br>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杰出的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他的治国方略,影响了此后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过程。他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第一人。<br>    凡我炎黄子孙,不可以不知道千古第一相——管仲。
展开
精彩书评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助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有千古第一相之称。他的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和理财理念,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能将这样一位人物挖掘出来,奉献给社会,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福建分社原社长:崔葆章

    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细腻的笔调、流畅的文字和崭新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卷春秋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轴,刻画了一个伟大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小说内蕴丰富,色彩斑驳陆离,读后令人回味无窜。而此书的其他价值,读者自会有自己的发现。
  ——中国著名作家:刘敬堂

  作者艺术再现了春秋时期管仲主持国政,锐意改革,走富国强兵之路,辅佐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过程。描写改革,气势如虹;描写商城,扣人心弦;描写战争,波澜壮阔。它以缜密的构思,睿智的思考,整体的设计,体现出一种大气、隽永的特点。是近年问世的诸多历史作品中的上乘佳作。
    ——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彭祖贻

  余耀华先生是作家,也是一位经济、史学专家,我多次采访过他,十分敬佩他的博学多识。他用一颗平常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潜心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历时十五年完成史学巨著《中国价格史》,并获中国价格理论研究最高奖“薛暮价格研究奖”。二十多年潜心研究历史,丰厚的积累使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更具有真实性。读他写的书,品当今社会,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作家:胡雪梅
展开
精彩书摘
    卷一 夺宫<br>    第一章 图谋发展 三俊杰投奔临淄<br>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迁至洛邑(河南洛阳),史称“平王东迁”。历史上将东迁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从这时起,一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大体上与孔丘所修《春秋》一书的年代相当,所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春秋时期。<br>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周室王权逐渐衰落,诸侯的违礼僭越逐渐公开化,各自为大,基本不再定期朝拜周天子了。孔丘把这一时期看成是“礼崩乐坏”时期。<br>    王权衰落,使春秋时期出现权力真空,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天下乱成一锅粥;礼崩乐坏,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混乱,引发了旧有秩序的改体。<br>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崩乐坏,群雄纷争,实为乱世。<br>    乱世出英雄。春秋前期的齐国,就出了这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扭转乾坤、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直至今天,华夏之生灵,仍然在沐浴着这位伟大人物的恩泽。诸多国策如关税协定、招商引资、盐铁专卖,物价政策,以及商战等等,很多都出自他的首创。假若没有这位伟人的诞生,没有这位伟人的变革,中国的历史可能要重写。<br>    闲话少讲,书归正传。且先将这位伟大的风云人物请出场,以馈诸公。正是:<br>    莫把酒爵浇愁肠,且看小子话天下。<br>    开卷即能觅古踪,胜似逍遥走天涯。<br>    齐国临淄城郊的大道上,三条汉子在风尘仆仆地赶路,走在前边的那位,三十左右的年纪,此人姓管,名仲,字夷吾;中间那位,名叫鲍叔牙,年长管仲五六岁,是管仲的结义大哥;最后那位是管、鲍二人结识不久的朋友召忽。<br>    管仲是颖上人,家居管家堡,祖先乃名门望族,其父管庄曾作过齐国的高官,后来家道中落,到管仲这一代,已经是穷困潦倒了。管仲有个叔父叫管至父,仍在齐国为官,因管仲家贫,管至父从来不曾想到有这位老嫂子和侄子的存在。管仲人虽穷,可志却不短,故也不欲高攀,两家虽为至亲,却素未往来,彼此形同陌路。<br>    管仲虽伦为庶人,但仍不失其祖上遗风,其父健在之时,抱着重振家门的希望,倾其所有,供管仲读书。管仲自幼聪颖绝伦,有过目不忘之能,加之又勤奋好学,到十五岁左右,已是一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更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方圆几十里之地,文人学子,都知道管家堡有个管夷吾。<br>    管家堡背靠凤凰山,凤凰山幽谷中有一隐者,于山中筑庐而居,从不以真面目示人,甚少与世人来往,只是隔段时间下山购置生活用品,人们才得偶窥其容。人们只知道凤凰山中有一隐者筑庐而居,却不知其来历。<br>    一个偶然的机会,管仲上山打柴,恰逢大雨,避雨于茅庐,与隐者相见。交谈之中,隐者察觉到这位少年人谈吐不凡,是个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才。主动向管仲提出,愿以胸中所学倾囊相授。管仲喜不自胜,回家禀报于父母,然后定期入凤凰山幽谷中,于隐者茅庐之内,求教于隐者。三年之后,尽得隐者真传。兵法纯熟,武艺超群,尤其是箭法,更是神出鬼没,出神入化,有百步穿杨之能。<br>    忽然有一天,管仲又至隐者幽居之茅庐,却是人去庐空,不见隐者踪迹。不知他从哪里来,也不知他到哪里去,就像天上一片浮云,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不知其踪。三年中,隐者从不道姓名,也不许管仲询问,师徒一场,管仲尚不知隐者何许人也。管仲一连几天上山等候,终不见隐者归来,知其再也不会回来,怀着无比眷恋的心情,下得山来。<br>    三年时间,隐者已将管仲造就为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经邦济世之才。<br>    鲍叔牙是个商人,家资颇丰。管、鲍二人合伙在南阳做生意,分红时,管仲总要占些便宜,鲍叔牙视而不见,在一块做买卖的人看不过眼,常在鲍叔牙面前嘀咕,鲍叔牙解释说,管仲胸怀经邦济世之才,只是未逢其时,他多得的红利,是为了赡养老母,算不了什么。管仲知道这件事后,从内心里感激鲍叔牙,两人成为莫逆之交。<br>    召忽生得牛高马大,乃一赳赳武夫,在南阳颇有名气。<br>    管、鲍二人合伙在南阳做生意,虽然知道召忽这个人,但从未打过交道。一次,南阳城几个地痞流氓,欺负管仲是外地人,故意找茬敲诈管仲,这样的事情已经有好几次了。若论管仲的身手,对付这几个小流氓那是绰绰有余,只是长年要在南阳做生意,犯不着与这些小人为敌,所以总是一忍再忍。但这一次几个小流氓却是太出格了,不但把管仲的生意挑子砸了,还把管仲痛打一顿,鲍叔牙从中劝阻,也一同挨了打。<br>    召忽恰好从此地路过,碰上了这档子事,他本是个侠义之士,见几个地痞流氓当街行凶,怒不可遏,出手把几个地痞流氓痛打了一顿。<br>    事后,三个人坐在一起,谈起各人的志向,竟有相见恨晚之感。管仲觉得南阳不是久留之地,决定到临淄去,那里是齐国的都城,是齐国政治文化中心,凭自已的能耐,说不定能讨个出身。鲍叔牙、召忽二人竟然同时附和,愿一同前往。于是,三人结伴,直奔齐国的都城临淄。<br>    管仲、鲍叔牙、召忽三人进入临淄城,见都城的气势果然与他处不同:大街小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车连车,人挤人,道路常因之而堵塞,处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景象。路口上,街角处,随处可见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的艺人,吹、击、弹、唱,悠扬的乐声回荡在空中,听起来使人心旷神怡,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斗鸡、杂耍、踢毽子、下棋,围观者一堆又一堆,时不时传出叫好声、吆喝声,好不热闹。<br>    三人一路劳顿,已是十分疲惫,顾不得欣赏这热闹场景,先到东昊客栈号了个房间住下来,然后洗个热水澡,胡乱地吃点东西,回到客房,倒在床上,美美的睡上一觉,以消除旅途的疲劳。<br>    第二天,三人又睡了个懒觉,日上三杆之后才起床,濑洗完毕,不在客栈用餐,结伴出门,在大街上寻个小摊点坐下。鲍叔牙对摊主道:“来三份‘临淄菜煎饼’,让我的朋友尝尝临淄的小吃。”<br>    不一会,摊主将三份热气腾腾的临淄菜煎饼端上来,鲍叔牙取过筷子,分给一人一双,口中却说道:“临淄菜煎饼的制作很简单,就是拦馅加烧烙,将豆腐、粉条、韭菜或葱,加油炒熟,然后把煎饼揭开,均匀摊馅并折成长方形,再在锅内加油将两面烙成金黄色。”边说边挟了一块煎饼放进嘴里,品尝一下道:“内软外脆、菜香扑鼻。”<br>    管仲、召忽也学着鲍叔牙的样子吃起来,交口赞道:“内软外脆、菜香扑鼻。果然是好吃。”<br>    “老板,临淄近来可有什么趣闻逸事吗?”鲍叔牙边吃边问道。<br>    “听口音你也是本地人吧?”摊主问道。<br>    鲍叔牙道:“不错,我也是齐国人,只是长年在外,走南闯北,对家乡倒有了一些陌生之感。”<br>    “想回家乡发展呀?”摊主问。<br>    “嗯!还带来两个朋友,想搏个出身。”鲍叔牙指指管仲、召忽说。<br>    “想搏个出身?”摊主道:“有本事,就到招贤馆去。”<br>    “招贤馆?”管仲反问道:“什么招贤馆?”<br>    摊主手指前方道:“前面拐角处右转,不足百步就是招贤馆,是朝廷招贤纳士的地方,三位若有真才实学,不妨前去试试,否则,还是去做你们的老本行吧!”<br>    三个人对视一眼,笑了笑,没有回答摊主的话。吃罢早点,鲍叔牙会了帐,召忽起身道:“是不是去招贤馆看看?”<br>    鲍叔牙却对管仲说:“你叔叔不是在齐国做官吗?可不可以去找找他?”<br>    “算了吧,这多年,他从未看我们母子一眼,甚到连个信也不愿意给,何必去讨贱。还不如到招贤馆去碰碰运气。”管仲恐找叔父会讨没趣,不愿意去找他。<br>    召忽道:“也不忙在一时,先在临淄城转转再说。”<br>    管仲、鲍叔牙同意召忽的建议,三人用过早点之后,先在临淄城转悠了大半天,饱览都城的风土人情,直到下午,才向招贤馆走去。<br>    齐国本是东方大国,历经数十年动乱,使齐国的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到春秋初年,国力并不是很强。齐僖公对齐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地研究,认为除内乱之外,无良才辅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他将临淄城一处公堂,辟为对外招贤纳士的场所,取名为“招贤馆”。派专人在招贤馆当值,专门招纳愿意为朝廷效力的贤良之士。然而,招贤馆开设了好长一段时间,应招者却是寥寥无几,更无贤者至。齐僖公知道此事急不得,仍派人常驻招贤馆,以待贤者来投。正是:<br>    僖公设置招贤馆,静侯天下俊颜来。<br>    果然天运降大齐,招贤引来济世才。<br>    管仲、鲍叔牙、召忽三人来到招贤馆,正是招贤馆开设很长一段时间、很少有人问津的时候。<br>    所谓招贤馆,实际上就是几间平房改造而成,门口挂上个“招贤馆”的牌子,里面摆上几张桌子,安排几个人在里面当值。管仲、鲍叔牙、召忽三人走进招贤馆的时候,馆内两名书办正坐在那里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见三个人走进来,站起来礼貌地说:“各位请坐,这里是招贤馆。”<br>    管仲道:“知道是招贤馆,换个地方,我们还不来呢!”<br>    两名书办见管仲出言不凡,忙堆着笑脸道:“客官请坐,三位来招贤馆,是自荐呢?还是为他人荐?”<br>    另一位书办赶忙替三人各沏了一爵茶。<br>    管仲接过茶,微笑着点头表示谢意。然后不卑不亢的说:“当然是自荐。闻招贤馆招贤纳士,不知是否属实?”<br>    一名书办回答:“当然属实,主上欲图国富民强,招贤良之士以为国用,只要是贤能者,定当受到重用。”<br>    “何为贤,何为不贤,有何标准可言?”管仲继续问道。<br>    一名书办道:“文人以文章论优劣,武将以功夫定高下。主上对招纳之人将量才取用。”<br>    管仲道:“我等乃文士,欲在朝中谋个差事,如何应试,请先生安排则过。”<br>    “啊!既然如此,这里有试题一道,题目是‘治国之道’,请三位各作策论一篇,小可将直呈主上,以定优劣,择优选用。”书办客气地说。<br>    “行,那就开始吧!”管仲道。<br>    鲍叔牙、管仲、召忽三人分别找张桌子坐定,书办分别给三人送上文房四宝。<br>    一个时辰之后,管仲率先交卷,鲍叔牙、召忽也随之先后交卷。一名书办收好三人的策论文章,另一名书办则说:“三位是否有了住处,是否要在下效劳?”<br>    鲍叔牙道:“不必了,我们已在东昊客栈住下了。”<br>    “既然如此,三天之后给你们答复,行吗?”一名书办和颜悦色地说。<br>    “好的,三天之后我们来讨信。”管仲回答。<br>    书办道:“若有事,我们会到东昊客栈去找你们。”<br>    三人告辞了书办,离开了招贤馆。<br>    且说齐僖公得知招贤馆有三人前来应聘,先并不在意,待看过应聘之人所作之策论后,不由暗自心惊,三篇策论,不但书法好,文章则更妙,特别是管仲所作之策论,乃平身仅见之好文章。他正愁两位公子找不到好老师,看来此三人却是上佳人选。<br>    原来,齐僖公有三位公子,长子诸儿,已立为太子,即后来的齐襄公,次子公子纠,三子小白,皆无良师辅佐,僖公想为公子纠、公子小白选择良师,一直没有合适人选,看到管仲、鲍叔牙、召忽三人的文章,又动了择师之念。<br>    第二天,齐僖公派人到东昊客栈对鲍叔牙、管仲、召忽三人进行面试,面试之人回来介绍了面试情况,特别对管仲赞不绝口,说管仲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显示出大家风范。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听完汇报,齐僖公当即决定,聘管仲、召忽为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为公子小白的师傅,择吉日拜师。<br>    拜师吉日,两辆车停在东昊客栈门口,一辆车接走了管仲与召忽,一辆车等候鲍叔牙上车。<br>    先说管仲和召忽,乘车来到公子纠府第,老态龙钟的齐僖公已等候在那里,管仲、召忽得知眼前的老人就是齐侯,慌忙俯伏于地叩拜道:“臣拜见君上!”<br>    “二位贤士平身!”齐僖公微笑着说:“寡人知二位乃时之俊杰,有意聘二位为二公子纠的师傅,你们可愿意?”<br>    管仲、召忽听说要他们做公子傅,心中暗暗吃惊,但也惊喜非常,连连磕头道:“臣才疏学浅,恐有辱君命。”<br>    “寡人看过二位的策论,字字皆珠玉,甚是满意。”齐僖公哈哈大笑,顺手拉过一个小男孩、对二人说道:“寡人将公子纠托付给你们,望二位尽心教导于他,莫负寡人之托。”<br>    管仲、召忽叩首道:“臣等当竭尽全力辅佐公子纠,不负君上所托。”<br>    齐僖公请管仲、召忽二人上坐,命公子纠向二人行了拜师之礼。<br>    拜师礼刚毕,忽有人来报,说鲍先生有病,没有接旨前来报到。齐僖公问管仲道:“怎么?鲍先生有病?”<br>    “啊!”管仲听说鲍叔牙有病,有些不相信,因为他们刚从东昊客栈出来,临出门时,鲍叔牙还是好好的,为何突然说有病呢?心知必有原因,于是含糊地说:“待臣等回客栈看看。”<br>    管仲、召忽闻鲍叔牙身体不舒服,连忙赶回客栈,见鲍叔牙好好的,并无病,管仲奇怪地问:“鲍兄身体并无恙,为何不出来做事?”<br>    鲍叔牙道:“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现在国君知道我不行,所以委派我辅佐他最小的儿子小白,我不想干。”<br>    召忽同情地说:“你若坚决不干,就继续装病,不要出来,我去向国君禀报,说你病得不轻,快要死了,就一定能把你为公子小白的师傅的职务免掉。”<br>    管仲道:“不行,欲图大事者,不能推辞工作,更不能贪图安逸,将来真正掌握齐国政权的,还不知道是谁呢!鲍兄还是要出来干。你忘了我们的志向吗?”<br>    召忽对小白也缺乏信心,并不同意管仲的看法,他说:“不行,我们三个人对齐国来说,就好比鼎之三足,若去其一,就立不起来。依我看,小白一定不是继承君位之人。”<br>    管仲见鲍叔牙、召忽两人对小白都没有信心,颇不以为然,他分折道:“我认为你们的看法不对,人们因为憎恶公子纠的母亲,连累到看不起公子纠本人,但同情小白没有母亲。诸儿虽然是长子,据了解,其人品质卑贱,前途如何还说不定。以我看来,今后举齐国之政者,非公子纠或公子小白不可。公子小白之为人,虽然不会耍小聪明,而且性格暴躁,但是能把握大方向。不是我管夷吾,就不会理解、容忍公子小白。如果不幸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公子纠得以立为君,也难已成其大事,那时候,不靠你鲍叔牙出来安定国家,还能靠谁呢?”<br>    召忽是个耿直的人,他对于齐僖公之后的齐国政局非常担心,忧心忡忡地说:“国君百年之后,如果有违君命而废掉我所拥立的公子纠,夺去公子纠的君位,就算他得了天下,我也不愿活着辅佐他。何况参与了我们齐国的政事,接受君主而不知改变,奉我所立而不使废除,则是我义所当为之事。”<br>    管仲是个注重大局而不拘小节的大智大慧者,他并不赞同召忽的观点,认为此乃愚忠。他说:“我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奉君命而为国家主持宗庙,岂能为公子纠个人而牺牲自已的性命?只有当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的情况下,我才会去死。除此三种情况,我都要活下来。我活着对齐国有益,死了对齐国无利。”<br>    鲍叔牙见二人将话越扯越远,忙插嘴问道:“那么,我应该怎么办?”<br>    管仲道:“你接受命令就是了。”<br>    鲍叔牙采纳管仲的意见,接受了齐僖公的命令,出任公子小白的师傅,辅佐小白。<br>    管仲对鲍叔牙和召忽说:“我们三个辅佐齐国两位公子,若诸儿不济,继任齐国之君位者,非公子纠,即公子小白。我们三个人约定,将来无论是公子纠做了齐国国君,还是公子小白做了齐国国君,我们都要相互引荐,辅佐新君,共图大业,使齐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br>    鲍叔牙赞同道:“我也有此想法,今后我们三人,无论出现了什么情况,都要同舟共济,相互提携,这才不枉我们兄弟一场。”<br>    管仲高兴地伸出双掌,鲍叔牙同样也伸出双掌,召忽亦伸出双掌,三人击掌盟誓,齐声道:“同舟共济,相互提携。”<br>    鲍叔牙担任公子小白的师傅后,心里似乎没底,找到管仲问道:“我该如何工作呀?”<br>    管仲回答说:“为人臣者,若不能为君主尽力,则不能成为君主的亲信,若不能成为君主的亲信,在君主面前说话就没有份量。说话没有份量,国家就不能得到安宁。总之,事奉君主,不可有二心,这是最主要的。”<br>    鲍叔牙赞成管仲的观点,于是尽心辅佐公子小白。有词为证:<br>    胸怀经天纬地才,投奔临淄谋出身。<br>    本是三个好兄弟,分成两拨事二人。<br>    公元前698年底,齐僖公病逝,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br>    齐僖公临终之前,对世子诸儿交待了两件事,一是齐国与纪国乃世仇,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灭掉纪国,若不能报此仇,死后不得入祖庙;二是公子无知,乃僖公同母之弟的儿子,嘱诸儿要善待之,衣服礼秩,一如生前之数,不得有所减少。
展开
目录
    卷一 夺宫<br>    第一章 图谋发展 三俊杰投奔临淄<br>    第二章 襄公乱伦 两公子避祸他乡<br>    第三章 君王失信 惹来了杀身之祸<br>    第四章 铲除乱贼 临淄城静候新君<br>    第五章 觊觎君位 三兄弟各为其主<br>    第六章 兄弟反目 管夷吾暗箭伤人<br>    第七章 小白诈死 先回临淄为君王<br>    第八章 桓公点兵 干时大战败鲁军<br>    第九章 叔牙让相 桓公遣使曲阜城<br>    第十章 不甘俯首 施伯恶语死召忽<br>    <br>    卷二 拜相<br>    第十一章 侥幸归齐 管夷吾路在何方<br>    第十二章 心忧挚友 叔牙无奈愁白头<br>    第十三章 竖刁使蔡 齐桓公喜得佳人<br>    第十四章 蔡姬听曲 鲍叔牙再荐管仲<br>    第十五章 桓公读简 竖刁献媚南山猎<br>    第十六章 细说旧事 鲍叔牙三荐管仲<br>    第十七章 刑场问斩 桓公智报一箭仇<br>    第十八章 祭拜祖庙 管夷吾展露襟怀<br>    第十九章 急功近利 齐桓公擅自兴兵<br>    第二十章 草民闯殿 肉食者乱了方寸<br>    第二十一章 曹刿点将 长勺之战败齐军<br>    第二十二章 齐师败北 管夷吾大祸临头<br>    第二十三章 庙堂祭祖 齐桓公筑坛拜相<br>    <br>    卷三 治国<br>    第二十四章 管仲理政 齐桓公快乐逍遥<br>    第二十五章 管仲图霸 奸佞酒馆歃血盟<br>    第二十六章 相地衰征 求变革首选农业<br>    第二十七章 微服私访 淄河邂逅美娇姝<br>    第二十八章 管仲理财 齐桓公叹为天人<br>    第二十九章 盐铁专卖 宁大夫大唱反调<br>    第三十章 叔牙失踪 管夷吾盐场寻迹<br>    第三十一章 身陷贼窝 相国海边救亚相<br>    第三十二章 管仲擒霸 易牙烹子邀君宠<br>    第三十三章 卫姬入宫 管仲纳美诛易武<br>    第三十四章 谏君戒奢 管相国整肃吏治<br>    第三十五章 阴差阳错 管夷吾错结孽缘<br>    第三十六章 奇人奇谋 助天子又助百姓<br>    第三十七章 招徕外商 管相国再出奇招<br>    <br>    卷四 称霸<br>    第三十八章 借平宋乱 聚北杏首合诸侯<br>    第三十九章 曹刿劫盟 管相国高瞻远瞩<br>    第四十章 归还汶阳 诚信引得诸侯来<br>    第四十一章 市场开放 存野心竖刁白宫<br>    第四十二章 联军伐宋 口山脚管仲纳贤<br>    第四十三章 饭牛而歌 齐桓公举火授爵<br>    第四十四章 宁戚使宋 聚鄄地二合诸侯<br>    第四十五章 开拓市场 合诸侯关贸签约<br>    第四十六章 勘察国土 铁犁牛力助农耕<br>    第四十七章 撤换宁越 伯氏抗税遭惩罚<br>    第四十八章 蔡姬戏水 竖刁使奸陷国母<br>    第四十九章 叔牙归来 酒宴举爵诫君臣<br>    第五十章 四合诸侯 鲁侯失礼桓公怒<br>    第五十一章 商战倾国 莱莒鲁梁齐遭殃<br>    第五十二章 天子赐封 齐桓公调整战略<br>    第五十三章 北上救燕 管仲妙计灭令支<br>    第五十四章 智解神灵 齐军偷渡卑耳河<br>    第五十五章 黄花诈降 陷早海老马识途<br>    第五十六章 踏平孤竹 显国威震慑诸侯<br>    第五十七章 庆父作乱 管相国妙策定鲁<br>    第五十八章 北狄南侵 齐桓公城邢封卫<br>    第五十九章 声东击西 竖刁贪贿泄军机<br>    第六十章 舌战屈完 聚召陵五合诸侯<br>    第六十一章 稳定周室 聚首止六合诸侯<br>    第六十二章 七合诸侯 齐桓公德服郑侯<br>    第六十三章 惠王驾崩 八合诸侯定周室<br>    第六十四章 葵丘会盟 九合诸侯匡天下<br>    第六十五章 平戎于周 夜观天象悟玄机<br>    第六十六章 病榻论相 天地同悲哭仲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