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共和国文学60年.第2卷,乌托邦文学狂欢:1966-197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675820
  • 作      者:
    张炯主编
  • 出 版 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炯,福建福安人,1933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有评论集和专著16种,主编有《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中下卷、《中华文学通史》10卷、《中国文学通典》4卷。<br>    张闳,1962年出生,江西都昌人。文化批评家,随笔作家。1981年毕业于江西省九江医专。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当代大众文化研究。倡导文本细读和文化符号学批评,并以独立的批判立场、锐利的思想锋芒和奇警的话语风格,在文化批评界独树一帜。著有《声音的诗学》、《文化街垒》、《黑暗中的声音》、《感官王国》等,主编有《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多卷)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研究“文革”文学史的专著。作者将“文革”文学放置到一个开阔的文化史视野中来加以考察,展示了“文革”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和文艺形态。在书中,作者对“文革”主流文艺和民间文化暗流,予以了同等程度的关注,构造了“文革”文学吏的整体面貌。其中,既有对“文革”样板戏的评价,也有对“文革”地下文学的描述;既有对红卫兵文艺的评价,也有对“文革”手抄本的介绍。对造反文化诸形态(如大字报、忠字舞、语录操等)存在方式和生产模式,也作出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分析。本书以史家之公正、理论家之洞见、批评家之胆识、文艺家之文采,将文化吏的宏观视野与文化符号学的微观深度分析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文革”文化的历史图景。
展开
目录
总序  在曲折中开拓广阔的道路<br>前言  “文革”文学研究概述<br>绪论  “文革”文学概观<br>一  “文革”文学的三个阶段和三种模式<br>二  红卫兵运动的文化狂欢<br>三  样板与反样板:“文革”文艺新秩序<br>四  暗流涌动:“文革”文艺的危机<br>第一章  “文革”初期的文学状况<br>一  从文艺批判到政治斗争<br>二  红卫兵运动的文化后果<br>第二章  红卫兵运动与“造反文艺”<br>一  “造反文艺”与暴力美学<br>二  大字报:革命的书写与书写的革命<br>第三章  红色样板:“文革”文艺新法则<br>一  京剧革命与样板戏的诞生<br>二  革命神话:样板文艺的艺术体系<br>三  样板戏与形式<br>第四章  在“样板”的光辉照耀下<br>一  文艺新秩序<br>二  各种类型的样板文艺<br>三  非样板文艺的零星抵抗<br>第五章  艳阳天下的“阴影”<br>一  “灰皮书”、“黄皮书”与地下阅读<br>二  “干校”、“牛棚”等非常场所的文学<br>三  食指的方向<br>第六章  “知青之歌”与手抄本<br>一  知青亚文化<br>二  “伤痕叙事”与现代主义<br>三  《第二次握手》及其他手抄本<br>第七章  新文学的曙光<br>一  “白洋淀诗群”<br>二  “小抒情”的朦胧面容<br>三  《波动》:新理性与新叙事<br>四  这是最后的斗争<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