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22458
  • 作      者:
    张胜利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胜利,山东无棣人,生于1975年。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基本原理、中国文学批评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表《论文学的宇宙境界》等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深陷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漩涡之中。种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一步步将民族危亡的耻辱和疼痛推向极点。无数仁人志士思考民族救亡的路径,投身于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倒性优势,为了有效地应对民族压迫和危亡局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器物技术、制度法律到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科学、民主、人权、平等、自由等现代性观念逐渐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他们利用资产阶级现代性文化积极改造中国旧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理论的建设,并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抉择中,最终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明的积极因素,创造出了具有民族性新文化的道路。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初步建设<br>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政治观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茅盾、郭沫若等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学研究中。他们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对西方现代性观念的引进和运用做出过积极贡献,而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的。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厚的传统积淀使他们具有了开辟新文化建设道路的素质和能力。在现实的呼唤下,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了前现代性观念和资产阶级现代性观念,综合创造了具有民族性的社会主义现代性文化。陈独秀等人选择的现代性建设,是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在上世纪初的中国展开,它涉及一切社会和文化领域,具体包括伦理、道德、情感结构、文学理论、社会关系、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各个方面。在心理上、认识上、道德上、文化上,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性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也成为评判和重估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标尺。
展开
目录
导言<br>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br>二、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国现代性追求的内在动力 <br>三、民族性建构<br>第一章  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初步建设<br>  第一节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历程<br>一、传统批判 <br>二、凤凰涅槃<br>第二节  文学研究的政治立场<br>一、从民主到平民主义<br>二、人道主义与平民文学<br>第三节  文学研究的价值尺度<br>一、个性自由与人性解放<br>二、人格独立与文学自由<br>第四节  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br>一、科学精神与唯物史观<br>二、写实主义与社会心理<br>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文学研究的奠基<br>第一节  王国维之死与鲁迅转向<br>第二节  开创历史唯物主义文学研究的新范.<br>一、“史底唯物论批评”<br>二、介入社会<br>第三节  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学”<br>一、《诗经》研究新范式的确立<br>二、人民本位<br>第四节  经济视角与文学研究<br>第五节  文化人类学方法的初步尝试<br>第六节  唯物史观文学研究的发展<br>一、唯物史观文学史的写作<br>二、革命与文学研究<br>三、成熟的“全新的模式”<br>第三章  文学研究:从典范到规范<br>第一节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br>一、文艺民族化<br>二、民主性和人民性<br>三、文化领导权<br>第二节 四五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现代性选择<br>一、现代性选择<br>二、爱国主义情感<br>  ……<br>第四章  古代文学研究的综合创新<br>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的古代文学研究<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