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小说密码:一位作家的文学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47891
  • 作      者:
    马原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表与里
  素材选择
  切入的角度
  记忆
  时间与真实
  虚构中的时问
  探询对话的深处
  虚构的意义
  小说百窘
  方法
  哲学以外
  杀人游戏
  结局的十三种方式
  经验
  十字街头
  两种深刻
  批评的提醒
展开
作者简介
  马原,汉人。著名作家。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53年生于锦州。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前往西藏,1989年在西藏电视台任记者,后回到辽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0年调入同济大学。
  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拉萨河女神》《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喜马拉雅古歌》《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游神》《旧死》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以及剧本《过了一百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下定决心在这个故事里不出现我。也许我只是其中的某个令读者可怜的角色,但那个角色必定也有几分可爱,那个角色不是我。著名作家、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马原,津津自道的文学课。历代文学大师之精妙,同辈优秀作家之特色小说的欣赏与创作,经验和技术那个写小说的汉人的自传性虚构,个人文学史这些文字,都在这本书里。
展开
精彩书摘
  小说
  一我和小说
  在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小说写作之后,我仍然是个业余作家,这里面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比如在我们中国,作家这个行当似乎从没有职业化,我们有的只是专业作家,几乎没有职业作家。而在绝大多数国家里,作家这个行当都是高度职业化的,至少是半职业化的(有相当多的重要作家在大学里任职——驻校作家或教创作的教师),他们对这个世界,对他的国家、民族以及使用相同语言的读者担负的全部责任就是写出作品。
  大概也是因为我一直没有进入专业作家行列的幸运,我可以相对自由地运用我的智能。我对我写小说这个事实颇感骄傲,因为我喜欢这个行当,也自想有这方面的禀赋;我可以不必为了所说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考虑修正自己,因为我只是个业余作家,我没拿别的专业作家在职务上拿的那份官俸。这并非意味着通常理解的自由,一个作家不可能享有绝对意义的自由,大多数作家也不会要求绝对自由。读过我作品的人都知道我不是个离时事政治很近的作家,但我确切地相信,一个出色的作家的基本点不会与他的国家以及他的民族的基本点相悖。同样道理,他的出发点不会只服从于应和,包括仅仅应和他的国家他的民族的政治需要和利益,也因为可以不必应和,一个作家才可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能去思考和写作,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以达到最佳效果。
  长时间业余状态,持续的热爱和专注,使我在这个世界上只对这一件事着迷,我的全部生活(包括家庭生活)的重心也都在这一件事上面,全部与此有关的方面也是我唯一的津津乐道的话题。换一种说法,还在我是个业余作家的时候,我早就进入了典型的职业心态,我不是专业作家却是个职业作家。不是很怪吗?应该也很有趣。
  我自以为是这方面的行家,我对小说这东西非常熟悉,我有我的价值判断尺度,有我的极端个人化的想法。许多搞小说的人改行干别的去了。这个世界提供的可能性太多,不只有小说才更有干头儿,只是我有点执迷不悟。由于我的一些极端个人化的想法,我受到称赞,许多读者喜欢读我的小说。同样由于我的另一些极端个人化的想法,我被指责,成了文学的罪犯,有趣的是在我被更多的读者喜欢和接受时发生了这种不幸。说我堕落为通俗小说写家,说我艺术生命早衰,也如我的朋友北岛曾经有过的遭遇,马原由单个的人忽然成了复数,成了马原们。
  到底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是我还是我的批评人?我虽然也被误解甚至也被伤害过,但我不相信其中会有非学术方面的原因,我坚信是对小说本身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二小说外表
  小说的概念越来越不容易界定了。部分原因是文无定法这条古老原则的持续作用,部分原因则是由于二十世纪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潮的变化更迭。先是时序规则被发现是个骗局,接着摧毁的是情节和故事,小说变成了一种叫人云里雾里的东西,玄深莫测,不知所以。一批创造了这种文字的人成了小说大师,被整个世界的小说家尊为圣贤,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乌纳穆诺,莫名其妙。
  如果把这个范围拓得更大一点,我还要提几位我所尊敬的人如卡夫卡、福克纳和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人贝克特。
  这里不回顾小说的历史。但凡对二十世纪小说价值演变有兴趣的人都看到某种契机,化用汉人一句古老的箴言最恰切不过——天变道亦不变。以为精神分析学是向前进了,以为打破时空观念是向前进了,以为采用意识流手法是向前进了,结果呢?小说成了需要连篇累牍的注释的著述,需要开设专门学科由专家学者们组成班子研究讲授,小说家本人则成了玄学家,成了要人膜拜的偶像。
展开
目录
理论篇
小说
表与里
素材选择
切入角度
记忆
时间与真实
虚构中的时间
语言的虚构
对话的虚构
探寻对话的深处
现实与虚构
虚构的意义
小说百窘
方法篇
方法
哲学以外
杀人游戏
结局的十三种方式
经验
十字街头
两种深刻
批评的提醒
记《比特亲情》
记《冈底斯的诱惑》
记《平凡生活的魅力》
记《上下都很平坦》
被误解的快乐
西藏的魔幻
关于《虚构》的信
关于《旧死》的信
作文之道
美国小说——独特的风景
聚焦当代篇
中国新小说的崛起
编辑家对中国新小说的贡献
新作家的集体亮相
话剧和诗歌
中国小说与诺贝尔
论马原
论陈村
论余华
论贾平凹
论苏童的《妻妾成群》
论辛晓征的《很远》
刁斗印象
诗人张子扬
西藏焕子一笑
马原写自传
马原访谈录
有马原的风景
一九八五年开始的中国先锋小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