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创作
“十七年”上海工人创作的记忆与反思
一、上海工人创作的缘起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工业题材文学在上海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工人作家则是上海工业题材创作的主力军。
就全国范围而言,工业题材相比于农村题材、战争题材,从总体上说显得单薄。工业题材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萧军的《五月的矿山》、艾芜的《百炼成钢》、草明的《火车头》,短篇小说有陆文夫的《葛师傅》、《二遇周泰》,还有天津的工人作家万国儒的作品,等等。
上海的工人创作在全国独树一帜,他们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作者队伍大。代表人物有胡万春、唐克新、费礼文、陆俊超等,较有名的还有毛炳甫、福庚、郑成义、仇学宝、周嘉俊、张士敏、朱敏慎、胡宝华等人。他们形成了一支引人注目的创作队伍,他们的作品汇成一股蔚为壮观的潮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上海工人创作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伊始,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农兵成了社会的主人。共产党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了一系列工作。在文艺上,确立“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这个方针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内容,它要求把工农兵作为描写的对象,把工人农民的劳动和斗争当作作品的主题,要求文艺歌颂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描写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它还要求作家文艺家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