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中国新诗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1888
  • 作      者:
    张新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新,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新诗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新诗与文化散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合著,撰写诗歌、小说部分)、《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合著,撰写象征主义部分)等;主要编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精短选读》(诗歌卷:放飞激情)、《中国现代文论选》(诗歌、小说部分)、《20世纪中国文学大典》(40年代部分)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另外在《浦东:上海的希望》等数部电视专题片中担任脚本撰稿。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中国新诗史》是一部论述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20世纪中国新诗史》富有创意地用“三个层面”的结构模式描述新诗现象的历史样态和发展流变的内在规律,致力于揭示各种诗歌现象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从中寻找各自的个性特征。《20世纪中国新诗史》的视界开阔,同时又注重诗歌文本的精细解读,分析客观、深入,见解独特、新颖。《20世纪中国新诗史》是一部兼有学术性和鉴赏性的新诗史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而其他最终被证明是不科学的选项,哪怕曾经一度被认为是科学的正确的内容都会被否定和淘汰。这里只有科学和不科学,先进与更先进的竞争。曾经先进的东西会被更先进的东西取代。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描绘的中国诗歌史模型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明显痕迹。进化论具有注重实体模型方法和形式演绎方法为必要条件的西方近代精密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因此,经过进化论描述过后的中国诗歌史,就如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精致的诗歌“物种”发展进化的系谱图像:一棵由三百篇、辞赋、乐府、五言、七言、词、曲、白话诗连接起来的“进化树”。但是,进化论描绘的这种精密的线性的发展模型,把几千年诗歌发展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抹杀了。进化论描述的一个失误,否定了诗歌发展的多样性;发展是越来越丰富,而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因为受到自然科学的进化论的影响,他们把诗歌史描绘成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才有白话诗是“活文学”,旧诗是“死文学”这样的对立的斗争。事实上,在诗歌史的发展过程中,后一个品种的诞生和发展可能促使前一个品种的衰落甚至消亡,例如五七言诗发展后,诗经的四言体逐渐衰落;但是词在宋代成熟并取得飞快发展之后,就并不意味着五七言近体诗的消亡。同样,曲的发展非但没有影响诗词的发展,而且在更长的一个历史视域和空间内,结局恰恰相反。而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把新诗之前的所有在进化链上的品种都归于“死文学”,这种观念正是这种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简单化地引用于新诗运动的反映。但是从另一种视角看,新诗运动得以在短短数年内蔚然成风,新诗这个新品种得以在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旧诗土壤中出土萌芽,靠的就是这股以科学为标榜的强势的雄风。
展开
目录
总序<br>前言<br>第一编 新诗运动<br>第一章 新诗运动与新诗的诞生<br>第一节 胡适的新诗观念与新诗运动的兴起<br>(一)新诗运动的基本理论: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br>(二)新诗运动的形式革命:诗体大解放<br>(三)新诗的创作方法:诗的经验主义<br>第二节 新诗的诞生<br>第二章 《女神》与新诗运动的结束<br>第三章 新诗运动的东方因素<br>第一节 泰戈尔、俳句与小诗<br>第二节 《红烛》:从古典诗歌意象中找回传统<br><br>第二编 新诗发展的三个层面(上)<br>第一章 十月革命背景下的无产阶级革命诗歌<br>第二章 李金发与新诗象征主义的兴起<br>第三章 新诗的形式格律运动:从无序到有序<br>第一节 对诗形的规范:“戴着脚镣跳舞”<br>第二节 对诗情的约束:“理性驾驭情感”<br><br>第三编 新诗发展的三个层面(下)<br>第一章 后期新月诗派的分化<br>第一节 后期新月诗派的现代主义转向<br>第二节 臧克家:走出绅士视界与情趣<br>第二章 现代主义的张力<br>第一节 戴望舒与现代主义的边缘位置<br>第二节 冯至和卞之琳:现代主义的两个向度<br>(一)冯至<br>(二)卞之琳<br>第三节 九叶诗派:开放的现代主义<br>第三章 革命诗歌的两种态势<br>第一节 艾青<br>第二节 七月诗派<br>第三节 从中国诗歌会到延安诗派<br>第四节 缺失诗人主体的新诗<br><br>第四编 新的开始<br>第一章 从“原点”出发<br>第二章 诗的意识在“朦胧”状态下苏醒<br>第三章 迂回在历史文化的空间里<br>第四章 女权主义背景下的女性诗歌<br>第五章 昌耀:一个敬畏自然的诗人<br>第六章 诗人之死:诗意地存在的终结<br>第七章 真实与简单:回到新诗的起点<br>第八章 新诗视界中的流行歌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