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英雄·凡人·文学史:论文学视野下的英雄与凡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4853
  • 作      者:
    罗兴萍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罗兴萍,文学博士,江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复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论文“当代文学民间英雄叙事的潜在建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转载。曾先后多次获得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二、三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英雄·凡人·文学史》为“新世纪批评文丛”中的一本。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论述民间英雄叙事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第二辑是相对集中的论题:周作人与民俗学的关系,以凡人的信仰与英的叙事作鲜明对照。第三辑是有关现当代文学的散论。
展开
精彩书摘
    试论本土英雄概念的生成和流变 <br>    一、英雄概念的生成 <br>    本文所讨论的“本土英雄概念”,是为了区别学术界根据西方英雄史诗的传统来界定和论证的“英雄”概念,从中国古代小说里产生的“英雄”概念及其在文学演变中形成的文学典型的传统,这种本土英雄概念和传统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影响,将成为本文所要关注的重点。 <br>    在中国历史上,英雄的概念出现较晚。据说滥觞于汉代,生成于三国,广泛运用于魏晋。西汉经学家韩婴在《韩诗外传》卷五中写到:“夫乌兽鱼犹知相假,而况万乘之主乎?而独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土与之为伍,则岂不病哉!”他说:鸟兽鱼都知道互相协助,而天子却偏偏不知道借助天下的英雄和有才干的人,与他们交朋友,这难道不是缺点吗?这里“英雄”与“俊土”并用,俊士即“有才干的人”,“杰出人物”的意思。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这是英雄一词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东汉的史学家班彪作《王命论》,阐释他的君权神授思想,在论到汉高祖刘邦成帝业的原因时说:“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这里的“英雄”,解释为“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的人。”也可以解释为“杰出人物”,不过与《韩诗外传》中的“英雄”相比,其意义要稍微宽泛一些,但后来“英雄”概念所包含的主要意思都已经有了。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汉代是英雄概念的滥觞期。
展开
目录
序<br>第一辑 英雄的叙事<br>试论本土英雄概念的生成和流变<br>试论民间英雄叙事传统的构成<br>当代文学(1949—1976)民间英雄叙事的潜在建构<br>“文革”后文学史上民间英雄叙事的显性建构<br>试论当代英雄叙事小说中的英雄成长模式<br>试论当代英雄叙事小说中的英雄配置模式<br>《黑暗传》与《圣天门口》的互文性<br>传统评书对当代英雄叙事的影响<br><br>第二辑 凡人的信仰<br>试论周作人的民间文化研究<br>周作人民俗学思想探源<br>周作人与儿童文学<br>周作人对民间歌谣研究的贡献<br>《知堂夜话》前言<br><br>第三辑 文学散论<br>文学史分期与文学观念的演变<br>当代小说中的民间说唱艺术因素<br>上海文学的未来扫描<br>鲁迅精神在当代文学中的复活<br>试论莫言在《酒国》中对鲁迅精神的继承<br>梁实秋:在雅舍中品味世态人情<br>林语堂: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寻找闲适与幽默<br>附录 上海文学界四十五年大事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