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68914
  • 作      者:
    刘毓庆, 郭万金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探讨了《诗经》由“诗”而“经”而“经学”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先秦两汉《诗经》学发展演变的整体脉络,分析了《诗经》由文学走向经学的政治、文化和学术动因。《诗》原本是先秦时期散文诗歌总陈,在长期的流传中,《诗》由文学转而为经学,丧失了其作为文学的鲜活和灵动,却收获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春秋时代,“诗”只是作为为赋诗言志、引诗陈词的文学载体出现。到了战国时代,“诗”经过孔子散文整理,被提到了“经”的地位。从文学转向经学,《诗经》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更对东方各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
目录

卷一  两周礼乐制度下的《诗》学发生
一、两周礼制与《诗》之结集历程
1.宣王中兴与《诗》之第一次结集
2.平王“崇礼”与《诗经》的再度编辑
3.孔子“删诗”与《诗》之三度编辑
二、春秋《诗》学及其变迁
1.《诗》之文化角色的变迁
2.会盟燕享与诗礼风流
3.世卿公族与诗礼名家
三、孔门《诗》学及其承启意义
1.《诗经》的文化使命
2.孔子诗学的礼乐传统与政教倾向
3.子夏家学、诗学及其对孔子诗论的发展

卷二  战国争鸣中的《诗》学传播与诠释学的发生
一、诸子争鸣与《诗》学的传播
1.战国反《诗》学思潮与《诗》学危机
2.战国纷乱与《诗经》传本的歧出
3.战国《诗》学传播及其中心之转移
二、战国儒书引《诗》论《诗》的不同价值取向
1.子思派《诗》学及其道德化倾向
附:子思派著作引《诗》称《诗》表
2.公孙尼子与战国诗乐理论
3.孟子《诗》学与王道政治
4.苟子《诗》学与先秦“诗传”
三、战国《诗》论与《诗经》诠释学的出现
1.《孔子诗论》对孔子诗学的发展及其心性解诗倾向
2.《诗小序》的产生与诗“美刺”评价体系的确立
3.《尔雅》的出现与《诗经》诠释学的产生

卷三  秦汉皇权政治确立时期的《诗》学与经术
一、政治一体化与天道圣统思潮下的诗学传播
1.天道圣统思潮下的《诗》学定位
2.汉初《诗经》传播与四家诗的形成
3.四家诗外的诗学考索
二、走向权力中心的西汉诗学与经术
1.从诗学到经术
2.西汉鲁诗学及其价值取向
3.西汉齐诗学及其怪异性格的形成
附:董仲舒《春秋繁露》引《诗》称《诗》与今本《诗经》对照表
4.韩诗渊源及其混合性格
5.刘向《诗》说及其价值取向
附:刘向著作引《诗》称《诗》表
三、西汉末与东汉《诗》学之学术转向
1.诗学极盛与家法的形成
2.经学队伍的裂变与《诗》学的学术化
3.《诗》学内涵之变迁及其意义
4.由人学到天学的《诗》学诠释
四、东汉三家《诗》学及其“致用”形态
1.三家诗学命运的变迁
2.《白虎通》典制诠释规定下的《诗》学体系
附:《白虎通》引《诗》表
3.班固《诗》学的史家观照及其民俗学倾向
4.汉末诸子回潮中的《诗》学致用取向
附:《潜夫论》引《诗》表
附:《中论》引《诗》称《诗》表
五、《毛诗》的渊源及其兴起
1.《毛诗》源流与《毛诗》派兴起的内在机制
2.《毛传》战国遗孤角色及其理性精神
3.《毛传》释诗特色及“兴”之意义内涵
附:《毛诗》标兴表
六、郑玄《诗》学与《毛诗》霸权的确立
1.从毛氏《诗传》到郑玄《诗》学
2.郑玄人格及其《诗》学的双重治乱理想
3.郑氏《诗》学的基本框架及其价值取向
4.郑玄诗学理论及其对传统诗论的转换
附1:《汉书》引《诗》表
附2:《后汉书》人物引《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