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总序<br> 序<br> 绪论研究对象、视野和架构<br> 一研究对象:文学语言建构(1898-1917)<br> 二理论视野:中国文学的雅俗格局<br> 三研究架构:思路与布局<br> 第一章 文言的发展<br>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语言论略<br> 第二节 报章体的突破<br> 第三节 “文界革命”<br> 第四节 “新名词”与语法<br> <br> 第二章 白话文运动<br> 第一节 晚清白话文运动的逻辑<br> 第二节 晚清白话报刊<br> 第三节 《安徽俗话报》<br> 第四节 国语运动与方言问题<br> <br> 第三章 翻译文学语言<br> 第一节 翻译与文学翻译发生<br> 第二节 翻译文学语言与归化<br> 第三节 西方范式与欧化<br> <br> 第四章 梁启超与文学语言近代化——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为中心<br> 第一节 “诗界革命”<br> 第二节 “小说界革命”<br> 第三节 “新小说”与白话建构<br> <br> 第五章 林纾与古文文学语言——以林纾文学实践为中心<br> 第一节 古文与林纾古文<br> 第二节 “林译小说”<br> 第三节 林纾的古文小说创作<br> <br> 第六章 徐枕亚与骈文文学语言——兼论民初“鸳鸯蝴蝶派小说”语言<br> 第一节 骈文与骈文小说<br> 第二节 《玉梨魂》<br> 第三节 民初“鸳鸯蝴蝶派小说”语言<br> 代结语五四的超越——五四文学语言建构<br> 参考文献<br> 后记内容摘要
《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稿对于中国现代语言文字变革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探讨,并揭示了这个过程与中国文学历史性转型之间的深刻关联。不仅在资料发掘和分析方面有很多新的发现,并见在历史概括与理论上也有许多创新,填补了一些学术空白。<br> 清末民初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与文学语言建构进行细致的梳理和研究,对于深化认识现代文学语言生成历史和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