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被称为“民族的活化石”,在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都颇受瞩目。《说文·羊部》解释:“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是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诗地理考》日:“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一直保留着羌族族称、并且最富有羌族文化传统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普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目前,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以及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其中70%以上分布在四川。在此次“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聚居地是受灾最重的区域。四川20多万羌族,仅在北川就有约2万人遇难,同时碉楼、古墓葬群、土陶、瓷器等难以计数的羌族文化遗产遭到毁损。地震让他们失去的不只是家园、亲人,还有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文献资料的传承,羌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因此,在地震过后,对地震给羌族文化造成的破坏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抢救、保护和重建措施,成为目前非常重要的学术和现实工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