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溟行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75627
  • 作      者:
    龚鹏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一壶酒,一卷书,跟随最会玩的古典,文学教授,会东坡,访陆游,登泰山,荡东湖,触摸历史,体味文化。
展开
作者简介
  龚鹏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2001年起,历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中国宗教。正式出版的专著已有七十余种。 近期在大陆出版著作有:《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国文人阶层史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汉代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文化符号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美人之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向古人借智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庄子·逍遥游》说:“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龚鹏程仿佛那只大鹏鸟,往来各地,讲学会友、访古揽览胜、吃狗肉、喝压酒…… 如同带上一个古人的灵魂和一双历史的透视眼,在龚鹏程笔下,看山不惟是山,看水不只是水。山水中可见人文,历史和当下相互印证,浅白伧俗的风景增添了人文的底色,传统文化的温暖和感动在字里行间流淌。这何止是一次记游,更是一次文化行旅。
展开
精彩书摘
  序
  刘梦溪
  我与鹏程相识已有十五六年的时光,见面不少,交谈不多。好像我们之间也不必做太多的交谈。一次与陈晓林三个人一起进餐,居然彼此无话。后来忆及此事,均不以为异,反而觉得有些深永的意味。鹏程既治学,又治事,学问和事功都做得有声色,是忙人,也是闻人。海峡两岸的学界,有谁不知道龚鹏程的名字?撇开担任“陆委会”处座的几年,他应该是台湾学者中来内地次数最多的一位。不定什么时候,他就翩然地来了。研讨会论文他从来照交不误,但会议期间,却很少见到他的身影。他对按部就班的研讨,总有些不耐烦的样子。轮到他发表论文,也常常讲些近乎反调的即兴的话,然后就神行太保似的不见了。读了《北溟行记》,才知道这是他的惯技。会议没好好开,良辰美景、山川形胜、国宝异珍,却被他看 了个够。
  说到底他是个不喜任何拘束的人。我也是一样,参加会议遇有不知所云、言不及义的说辞,我会坐立不安,只好一次次地去洗手间暂避。但还会回来,不敢像鹏程那样果断,见势不好,溜之乎也。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媒体批评如潮,独缺正面解读。其实这是一部极具精神追寻的影片。民间帮会飞刀门也好,捕快衙门也好,都是禁锢个体生命自由的牢笼。他们各自规定的森严的律令,不过是驱动精神麻痹者跌入报复与仇杀怪圈的锁链。章子怡饰演的小妹和金城武饰演的捕头,在蓝天白云下,在令人震颤的爱情面前觉醒了,他们选择了追求个体生命独立和自由的道路。他们愿意过像风一样的日子,共同飘到山野烂漫处。尽管对峙双方的首席或非首席执行官,最终扼杀了他们的选择,但那漫天白雪中殷红的血迹, 在诉说着独立与自由在苍茫中绽放出的绚丽的色彩。不是别的,正是自由、独立和爱情的面前,布防着重重叠叠、真真假假的“十面埋伏”,敢于和能够冲破“十面埋伏”的人,就能够完成人生的超越。
  当然达至此种人生境界并非易事,所以《十面埋伏》把李延年的诗“北国有佳人”作为影片的主题曲,或作为背景音乐或由小妹反复吟唱。“佳人”的品质是“异世而独立”,而结句“佳人难再得”,则是全诗的点睛。试想这是多么庄严、幽眇而富于哲学意涵的题旨。比起时下那些浅薄的搞笑以及歪曲历史的戏说,不啻有天壤之别。
  鹏程自是难得的人才,“异世”和“独立”两种品格,他均当得。还是十多年前,一位长期旅美的既研究经济学又研究红学的学者,看到我主持的《中国文化》杂志编委中有鹏程的名字,他说这个人喜欢立异,别人这样说,他偏那样说。盖鹏程的性格,确有异乎侪辈、言必己出的特点。他为文简,视事易。揆诸中国思想史上的知行论,他类乎“知固易,行亦匪艰”的一派。为学则不专主一家,吾国固有学术的儒释道三教,均为其涉猎对象。不知者以为驳杂,然他于儒学能得其正,于道家能得其逸,于释氏能得其无相无住。他的学问过程是动态的,静中生动于他无缘,动中取静却给他以生命的欣悦。他的天性本乎自然,情感乐见自然之趣,但理性认知,却倾向于识外无境。故他单纯的内心世界,不免存有矛盾,性简每 为事繁所苦,知易行易的理想,又常为人事所格。昔贤为学治事,讲求“知止”,大德智亦主定慧止观并重。鹏程辞“陆委”之处座,卸佛光之长校,北溟游走,浪迹天涯,吃狗肉,喝压酒,莫非已臻“知止”之境?去年十月七日,我与内子邀请鹏程参加北京知识界的“金秋有约”,他拈得的诗签是:“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也许可为之作谶。
  然鹏程终归是古之文人与今之学人的同生体,就前一层面而言,他可以仰观浮云,俯鉴流水,浸润词章,自得其乐;就后者而言,他却无法须臾忘情于政治,不能做到完全停止对社会的文化批评。他对台湾社会所持的批评态度,人所共见。客座北大访古览胜期间,大陆社会的诸般世相,也没逃过他的眼睛。百年中国文化传统流失的程度,以上一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为最甚,随着经济的腾飞发展,如今正在修补与重建的过程之中。但文化是一深层意涵,传统是一稳固形态,重建如果只停留在浅层模仿,则混淆古今、不分雅郑、荒陋不伦种种悖谬,殊难避免。故祭孔有颠倒祭品、牛尾巴猪屁股正对着孔子像的大不敬,参观世界遗产承德避暑山庄,看到街上有大红布条写着“本店新推出二嫂开苞豆腐”一类广告,推销工艺品 的售货员,则一个个“背着清朝服装,见游人至,则皆唱喏”,“男人们也一句句大人万福”。而各种名堂的“学术会议”、“高峰论坛”,又如雨后春笋般争相竞办,不惜重金地“花钱买虚热闹”(红楼梦里赵嬷嬷的名言)。鹏程不禁发为感慨:“暴发大户人家的气象,总是如此的。”他敏锐地发现内地经济发展过速带来的某种隐忧,如果遇到机会我想他会坦诚建言的,只是这样的机会我们此地“永久住民”尚且乌有,他以客座来宾的身份,恐怕不易得罢。台湾的事他更念兹在兹地系念于怀。他不是逐臣,而是自我放逐,但屈贾之忧怀,他多少是有的。幸好,他会喝酒,可以化解烦忧;他能写诗,可以稍释愁怀。
  写到这里我才有了一点作文的感觉,不妨乘着文兴到鹏程学问与文章的“老房子”里再看看。他学问的本源是诗,为学的根基是中国诗学。他自述生平,只说自己的生命“兴于诗”,其实他的学问也“兴于诗”。他虽未因“诗”以成“礼”,却能够因“诗”以成“学”。二○○○年九月,鹏程尝以《云起楼诗》见赠,翻读数过,惊为古人之作。他的文章,也深得古人为文的脉理韵致。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诗文一科,他真的是窥见了堂奥,其文思之快,“日试万言”在他不成问题。至于驱遣文言到娴熟地步,从今而后快成绝响了。《行记》中许多篇章,都因熟练地牵引古人诗文,而倍增文笔情趣。《天寒话诗词》一篇,与吴世昌先生商榷如何解词,他步步为营,“以强凌弱”,令人忍俊不禁。但他说吴先生不懂文学,未免太过。也许在古诗文领域,他不时会有“举世无谈者”的孤独。所以当独行燕市之际,忽然得到陈兴武先生《蜗咏三章》,顿时喜形于色。陈诗确写得不错,尤其第三首:“独爱风流惜此身,行藏在我任时人。只今别访名山去,高蹈烟霞望绝尘。”诗味足,措意对景,可慰游子之心。但鹏程似更喜欢方仙桥的《海上》:“一念家山百感俱,吴江枫落渺愁予。杜根涤器甘穷死,梅福成仙定子虚。大错铸成新造国,余生留读未烧书。乾坤自此多长夜,只梦桑田见海枯。”他说每诵及此诗,也经常是“百感俱”。
  鹏程感兴趣的另一领域是晚清史事,我猜想他也是由诗文而喜欢同光诸老,然后由诸老之诗文再入于兴衰变幻之历史。我不知道他是否同时也受到高阳的影响,高阳的小说越写到后来越逼近历史真境,至少他和高阳应该是忘年好友,彼此切磋晚清史事的机会不会没有。《北溟行记》中谈名园、谈帝京景物诸篇,如《雄秀》、《离馆春深》,以及由八达岭长城谈到《悲伤的铁路》,多得之于鹏程这方面的学养。《行记》中这类文章,如果不是对晚清的历史与人物掌故烂熟于心,断难写出。而且不只是见景生情,寻常讲些历史故实,而是藉以发历史嬗变之感慨,寄寓深切的家国情怀。十七八年前鹏程初来大陆时,目睹中华文化命垂一线,他感到自己是个“文化遗民”,现在面对台湾有人要“去中国化”,他又感到自己成 了“另一种文化遗民”。
  鹏程呵,鹏程!你北溟行走得好辛苦耶。
  时在农历乙酉上元后三日写于中国文化研究所
  登泰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既是孔诞,又是中秋节。中秋该怎么过呢?我决定一个人上泰山。
  下午抵泰山脚下,观岱庙,然后趋车上山。至中天门,乘索道上南天门。到了已暮霭四合,但见雄山壁立于斜阳云气中,景象苍茫。
  宿在南天门风景区的管理人员宿舍中,四床一室,无厕浴。夜则与没回家的管区警察们聚餐。
  饭毕,他们去巡山,我把酱牛肉裹了一包,另包了四个月饼、一壶酒,经“天街”上玉皇顶去对月独酌。四山悄立脚下,云高月亮,风寒砭骨,而兴致甚豪,乃又往碧霞祠。
  此乃碧霞元君祖庙。庙门未开,我由侧壁甬道窜入,坐殿前条椅上,听道士做夜课。诵声琅琅,夹以磬铎,竟尔睡去。醒来已无人,遂出,拾阶而下。月明四照,如在水波中行。
  泰山平日总嫌人多,据云某岁“五一”假期间,山巅一日涌进廿万人,饮水一杯,索价数十元,犹无处买得。惟今日中秋,都无人迹,独行御风,真如在广寒境界。明日将再早起上观日峰,唤出太阳来。
  九月二十九日又补:
  泰山为五岳之尊,雄古磊,自不待述,且说也说不出。自古形容泰山之诗文,读时都觉神妙,能状山势,神理人情,曲尽形容。临景一看,才知说出者不过万分之一,感会品味,时有超出古人形容者外。古帝王以此为峻极、以此为通天之孔道、在此封禅,确实有道理。古人以泰山府掌人死后魂魄所归,也有其道理。
  但泰山如今也被糟蹋了。南天门原有一庙,祀三灵侯(唐宸、葛雍、周武),后改为关帝庙,尚不失崇祀之意。现在却供东岳大帝,左右为王母娘娘、泰山老奶奶,配殿则系送子观音,你说这是什么玩意儿?
  天街的明代石坊亦废。整条街修整后,白云洞、青云洞都掩在底下,几乎无法觅路前往。孔子庙,左右设招财、祈福二殿,壁悬金榜题名帐,供人祈愿,又发行升学符,一派做生意的模样。
  玉皇顶更有趣。左右供太上老君、托塔天王;陪祭为太白金星、巨灵神,完全不伦不类。殿左右本有二亭,一曰望河,一曰观日,今二亭皆不存,辟为商店,卖财神、观音。
  这个庙,乃明成化年间所建,如今重修,台湾人出力甚多,殿角尚存一碑记,云乃宜兰玉尊宫李炳南等先生来捐资修建的。但为何修成这个样子,实在不明白,该问问陈怡君,让她去请教李先生。我在观望时,一道人披军大衣,走过我身边,我只听到他喃喃自语:“佛不像佛,道不像道……”
  名山多被整得不像样,佛头着粪,确如此一道人所感慨的。挥别这些感慨,我也由南天门走下来,经十八盘、对松山、朝阳洞、云步桥、五松亭、快活三里而抵中天门。
  石阶数千级,沿途摩崖刻字与山松云泉,仍是十分可观。亦可暂消看那些乱七八糟东西的不快。不过,心中依然感到困惑:为什么古人所制都好,而今人做的,就都俗劣不堪呢?
  北京雅聚 笑拈红楼诗
  返北京迄今,均在“十一黄金周”假期,市容萧淡,而车站人满为患。火车站每日进出五十万人,可怕极!人皆出游矣,故吾不出,杜门养静,不亦快哉!
  古代除休沐日外,甚少假期。唐元宵节有“赐”之制,春月旬休,君臣同去宴饮游玩一天。明成祖定元宵节休假十天,百官称庆。明代好几本笔记都盛称之,可见假期太少,故以十日之节为大假。古人的假日均以民俗文化意义而定,如新正、元宵、端午、中秋之类,近代自民国始,却流行因庆祝开国建朝而定为假期。
  现在也不用管这么多,反正放假就是去旅游。黄金周,以消费或挣钱为主,谁也不会管是为什么放的假,只要放假就好。当然,将来若能恢复一点传统,也放元宵、端午、清明、中秋,就更好了。
  假期中自然不免有些不出门远游凑热闹的人要趁机聚会。今日这一会,是刘梦溪夫妇召集的。据说上次召集是二○○一年,二十一世纪开端那一年。今日再集,虽非修禊于兰亭,倒也是群贤毕至:王蒙、汤一介、乐黛云、龚育之、孙小礼、于光远、李泽厚、孙长江、邵燕祥、沈昌文、董秀玉等。
  席间谈谐戏谑,当然与台湾无异。惟可述者为:刘先生准备了一些纸片,令每人拈签。打开一看,是两句诗,全是《红楼梦》里的女郎们作的。刘先生与夫人陈祖芬,拈得的分别是:“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探春)”、“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湘云)。王蒙拈得者为:“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脚也宜盆(湘云)”。大家说:好,拈得准,果然是也宜墙脚也宜盆,文化部长做得,现在靠边站也无妨。严家炎先生拈得“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湘云),大家说:更好,严先生刚买了别墅,果然是贵比黄金的。如是等等。沈昌文拈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黛玉),董秀玉拈得“珍重暗香踏碎处,凭谁醉眼认朦胧”(湘云),最被大家说笑。王蒙云将写一小说,男主角名沈秋心,女主角名董暗香,以绍《花月痕》以降鸳鸯蝴蝶派小说之绪。
  至于我,则是黛玉:“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刘先生说:太好了,老弟不慕仙班而赋归去来,隐居求志,圣人之事也。我说:岂敢,于光远先生那一联更好:“明岁秋分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探春),恰好作为今年这一会的结尾词。
  此秋间北京雅聚之一斑也。然若非座中诸君多娴《红楼》也玩不成。故录此以见人文。
  |二○○四年十月十四日|
  旅行者的美德
  今日在《联合报?联合副刊》发表一文:
  荷兰的作家赛斯?诺特博姆 (Cees Nooteboom) 在《西班牙星光之路》中谈到他旅行在西班牙与葡萄牙交界处一小镇时,偶然听到服务生提起“蜥蜴”一词,立刻警觉了起来,连忙向老板打听。获知他们果然有卖蜥蜴餐,而且还不是小鬣蜥蜴。他马上要了一客来品尝,且在该书立了一个小节,题目就叫“蜥蜴晚餐”。
  此君乃欧洲文学奖得主、荷兰康士坦丁文学终身成就奖得主。此举则显示了他作为一名杰出旅行文学家所具有的敏感。
  旅行者,需要许多条件。条件之一,就是须有一副好脾胃。
  常见旅人出门,肠胃便患起思乡病,须得到处找家乡味或与家乡相似的餐饮来吃,否则肠胃就要拉警报、搞暴动。某些人纵使不如此,对于平日不经见、不常吃的东西,大抵也尽量避着。非万不得已,不肯尝试。偶或试之,亦总是攒眉、捏鼻、咂舌、缩肩地浅尝轻啜便罢。如吞毒药,如上刀山,临险履冰,不胜痛苦之状。又或者,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反正人生至此,说不得,只好吃它一番。但却是暂求果腹,不能消受其滋味也。如此旅行,虽然一路或许饱饫了眼福,可实在是痛苦,等于受罪。
  偏偏异乡之恼人处,就是奇奇怪怪的吃食特别多。如元朝方回的诗说:“秀州城外鸦馄饨。”这鸦馄饨,是没孵成的卵。因已有雏鸦在里面,将之取出镊去细毛,洗净烹煮而成,味极美。据朱彝尊《鸳鸯湖棹歌》说:“鸦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知此物乃某些地方一般居民常食的小吃,但我估计就有许多台湾人未必敢尝试。推而广之,各地腌、酱、卤、渍、泡、浸、腐、臭的各色名物,奇形怪味,亦辄令人不敢向迩,且要暗自诧怪:为何这些地方竟有这些人,偏要来逐臭嗜痂?而又对自己自怨自艾:为啥子要到这种鬼地方来活受罪,吃这种难吃恶心的鬼东西?
  对了,就是恶心。旅人常患的,其实不是肠胃病,而是心病。心中嫌厌那些异乡怪味,也疑虑着那些没吃过的物事,且疑、且惧、且惊、且厌。于是看着难受,吃着可怕,喉头一紧,胃一抽搐,可能就立刻哇吐了出来。纵或终于勉强没吐,恶心作呕之感,也仍然要盘萦在心头。
  况且还有不少人心中别有一把戒尺,或禁止自己吃荤、或禁止自己吃腥、或不吃鱼,或不吃介,或两只脚的不准自己吃,或会飞的也不能吃。种种戒律,在心上悬着刀尺,那就更无缘享受旅途中的美味了。
  就算对饮食没有禁忌,不至于坚壁清野,峻斥一切;大多数人也只是逆来顺受型的,不会专心致意去“发现”异馔。要把异乡那些我们原本不知道有而且还能吃的东西找出来,需要有发现者的眼光和机缘好运气。要对这件事抱持着高度的敏感,以及亟欲一尝、冒险探询味蕾之神秘的心情。这种眼光和兴致,与老饕并不相同,但却是一名优秀或称职的旅人所应当具备的条件。
  要知道,一地水土一方人。每个地方的饮食,必与该地之地气、风土、人情、世态相符应。不能亲近该地的饮食,实际上就绝不能亲近那个地方那个社会,更不能懂它理解它。那个地方越特别的饮食,越能显示那个地方的气质。
  就像诺特博姆“发现”了那个小镇餐厅有蜥蜴可吃,而这尾蜥蜴,拌在一盘碎西红柿中,配上百里香、迷迭香,那不就是西班牙的气质吗?诺特博姆形容西班牙是“混乱的、粗野的、自我中心的、残酷的。行过之处,永无止境的惊叹”。这种气质,斗牛,或西班牙舞娘的舞蹈,都足以显示,但都不够;只有那一股迷迭香混杂着蜥蜴肉味刺窜入脑时,你才能懂得什么叫做西班牙。无怪乎他要刻意记述这一餐了。
  我们每想起一个地方,总会想起那里某一种或某几种吃食,想起某一餐,道理即是如此。食物的气味、用餐时的气氛、店家的风情、一同用餐者的神态和声语,整体激扰着我们的神经,在脑子里浮漾出一幅特异的地图,标示着那一个无可替代的地点。
  像池田利子文《吃定意大利》就选了四十二事,写成“挑逗味蕾的美食地图”。苏珊?罗德苏格?韩特《二○年代:颓废的巴黎盛宴》则借当时文人聚会饮宴、食谱及其故事背景来勾勒那个时代。旅行者,不论是空间的旅行,抑或进入时光隧道,都须对沿途所见食物食事,像风景名胜一般感兴趣才是。
  我称不上是个旅行家,但萍踪佚旅,漂泊久惯。宿在不知名的旅楼,吃着说不上名堂的食物,乃是常有之事。腹笥渐宽,撑柱肚肠的,都非书卷,而是脔肥腻脂与异卉奇珍。我不敢挑食,因而时要尝鲜。未必是新鲜美味之鲜,也可能是鲜少鲜奇之鲜。鲜奇者不一定是鲜美,故又时多惊异。什么,这也能吃吗?这东西是这样吃的吗?吃了会怎么样啊?
  但我通常总想如诺特博姆尝蜥蜴般,去试试当地人的饮食,旨不在知味,而是想借此更了解那个地方。
  可是,我也发现,人们对此等旅行者的好品德,并不尊敬。或者说,人基本上是个拘墟者。拘墟之见,之一是对远方异地的人,充满猜疑;之二则是对异地的饮食习惯不满,对口味不拘墟者也不满。
  例如平常说到吃,大家总是嘲笑广东人,说老广两只脚的除了凳子不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此外什么都吃。SARS肆虐期间,广东人之嗜食野味也因此竟成了罪状。万方有罪,罪在老广,千夫所指,居然没审判定谳就被稀里糊涂地禁售禁食了一番,迄今仍未完全解禁。
  其实这恐怕是北方人对南方人一贯的偏见作祟,借此机会便发作了起来,与SARS大约无甚直接之关系。清朝王侃《江州笔谈》不是说吗:“北人笑南人口馋,无论何虫,随意命名即取啖之。”现在,你看,果然就吃出毛病了吧,嘿嘿,咎由自取了吧!还不赶快停止?禁令出于北京,似乎就显现着这么一副口吻。
  由北方观点来看,闽粤人确实吃得太宽,也吃得可怕。明朝谢肇《五杂俎》卷九论南人口味时说:“南人口食可谓不择之甚。岭南蚁卵蚺蛇皆为珍膳。水鸡虾蟆其实一类。闽有龙虱者,飞来田中,与灶虫分毫无别。又有土笋者,全类蚯蚓。扩而充之,天下殆无不可食之物。”跟王侃的讲法差不多,都是在说闽粤人吃得太杂。
  可是,谢肇自己是福建人,他立刻就自觉到这样的说法也不见得公允。因为北方人同样有令南方人感到难以消受的食物。所以他说:“燕齐之人食蝎及蝗。余行部至安丘,一门人家取草虫有子者,炸黄色入馔。余诧之,归语从吏。云此中珍品也,名蛐子,缙绅中尤雅嗜之。然余终不敢食也。则蛮方有食毛虫蜜唧者又何足怪?”
  这个辩护很有趣,足见南方人北方人半斤八两。某些东西,北方人看着害怕,不敢吃,那是因为北方原本不产那些物品,故自古以来无人吃食。乍见南蛮竟然啖咀此等恶心异物,不免诧怪失色。南方人吃这吃那,碰上北方的蛐子蝎子,也一般惊疑不定,难以下箸。
  可是,往往就是那令远方来的人无法欣赏的东西,才最足以代表那个地方的特色。在北京,只知吃烤鸭涮羊肉的人,是不能懂北京的,须得也去炸蛐子或炸几尾蝎子来吃吃。现在,这些东西,跟老北京人喝豆汁一样,也稀罕少见了,未必买得着。成为现代化都会城市后,北京的饮馔口味,五方荟萃,而越来越向中间一般化靠拢,这些老传统吃食自然日渐凋零,少人问津。却也不是吃不着。多半只是因旅人游客不甚晓得,或晓得而不敢品尝,所以少人卖了。若碰上,炸蝎子可是有炸蜂蛹般的美味呢!
  林语堂先生一九六一年在美国出版过一册《辉煌的北京》(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二○○三年才见译本。于北京之吃食,誉为“正宗”。但所介绍的,仅有东兴楼的芙蓉鸭片、正阳楼的蟹与烤羊肉、西门沙锅居的猪肉、顺治门外便宜坊的烤鸭,此不足以知北京也。
  |二○○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饮酒好色对
  前游醉翁亭,谈到僧人建亭俾予太守与宾客纵酒,或疑其为一时偶然之事,不可据以为典要。余曰:不然,僧家多能酒,前论书法,怀素之草书,即恃酒力。名僧大德,辄能啖肉饮酒,否则济公无人拜矣。即不能饮,僧家亦辄善能助人饮,梁章钜《两般秋雨随笔》卷二《品酒》一篇,述平生饮酒最佳者为光寺致虚所酿。僧言:“老僧盖少知酿法,而又喜谈‘米汁禅’,此盖自奉而外,藏以待客者。”梁氏与之对酌毕,又乞一壶返,叹赏欲绝,以为九日口香,后二十年犹念念不忘,举为平生所尝第一好酒。其酒想必甚好,僧亦韵人,“米汁禅”之名尤可喜。徐时作《闲居偶录》谓康熙时人称沧州有三绝:“酒味甚佳、河中鲤鱼肥美无比、董尼姑善谈兼有姿色,故有三绝之称”(卷四),董尼姑想亦善饮,否则对谈 时便仅能嚼菜根,而无从品味三绝了。此类僧家典故至多,惜今人不学,闻僧饮或助人饮则大惊小怪。
  友人笑道:“这是老兄贪杯,故征引一堆破戒衲子以为借口罢了!”我亦笑,说:“非也。酒国英雄甚多,我不敢逐鹿天下。从前南社诗人,周云号称酒痴,顾悼秋号称神州酒帝,曾编《酒国点将录》,朱剑芒又作《海上新酒国点将录》,我无此气魄,亦不敢论次英雄。且性无酒瘾,其实也喝得少,只是见人与酒为雠,要戒之禁之,自不饮酒,便诋酒徒为劣薄小人,看得令人不爽,遂故意要来犯忌讳,相狎戏而已。”
  友人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酒人多豁朗,狎戏无妨;不饮酒者,多刻忮,褊狭谨愿,是开得玩笑的吗?你刺得人家痛了,人家少不得打你一棍子,你这不是活该?”我说:“庄子曰:‘酒醉者神全’,掉下车来尚且不伤,挨一两棍算得什么事?老兄作此论,尚识酒趣也乎?”
  友人说:“你不是儒家吗?怎么说起酒话来?”我道:“我正是儒家,所以才如此说。孔老夫子乃是酒圣,所谓‘唯酒无量’‘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非酒鬼刘伶辈所能望其项背,我学圣人,亦惟此庶几!人或以为被不被酒困,是天生酒量使然,不知圣学功夫即在于此。阳明论学,曾说:‘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性,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见美色即好之,这是天生的良知;知即好之,便是知行合一,阳明屡以此说明其良知教,因为如此说最直截明白。同理,见美酒即知好之,也是天理良知。不致良知,反而去禁遏之,就昧天理、欺心了。可是,见美色美酒而好之以后,一心在酒色上,那又不对了。因此阳明说:‘饮酒便一心在饮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却是逐物,成甚居 敬工夫?’心若逐物不返,就会为物所役,孔子说人被酒所困,就是这种情况。好美色美酒,而不为酒色所困,才是循天理之居敬工夫。孔子之所以为酒圣,其理在此。阳明学之精义亦在此。近世新儒家好谈阳明,说解万端,却不甚懂得好色饮酒之道,所以终不近阳明。古来又或疑阳明为禅学,其实好色饮酒即是儒佛之分际。儒以此见天理流行、良知朗现,佛教却以此为戒律。幸而佛教入中土后,多有改革,晓事者亦不甚拘,故有上述僧家饮酿等韵事可说,此即可见儒佛之会通也。社会上看僧人,固亦敬其守律,实更爱其饮酒见性情,曾灿《石濂上人诗序》说:‘观其剧饮大呼,狂歌裂眦之日,淋漓下笔,旁若无人,此其志岂小哉?’(《六松堂文集》卷十二)即属此类。”
  友人嗤之:“你会强辩,此乃偏执狂之特长,我不跟你争。喝酒嘛,也许你说得对,僧人也可藉此悟道,或以此会通儒佛,可是好色呢?好色也可如饮酒般被允许吗?”
  “为何不可呢?天主教禁色,新教改革就解了禁。佛教原以出家众为僧团,日本佛教就多娶妻生子者。娶妻生子之后,仍是佛教,仍是和尚,其景况仿佛天主教之变革。娶妻的,是否就不如守戒的?谁也不敢如此说。正如神父未必就比牧师高明,吃肉的喇嘛也未必就劣于吃菜的汉僧。一来得不得道,实与忍受痛苦的程度无关,二来由色悟空也没什么不可以。贾宝玉不就是因情悟道吗?世有酒僧,自然也有情僧。”
  友人哈哈大笑,说幸而你没去做和尚,否则花和尚鲁智深证道之后,又添一桩公案,佛门从此不清净矣!且你扯了半天,辜负此大好春光。冰泮雪融,正是饮酒之时,吾兄口水太多,学问太大,非酒人正宗,何不径去饮酒?
  我说:“我不中你圈套!日醉沉曲,岂不坐实了酒徒之名?何况我今日得要陪女儿做饭吃。说佛说儒,其实都是空言戏论,老妻小女准我喝才能喝的人,谈饮酒,不是跟画饼充饥一样吗?今天女儿命我勿乱跑,得在家中吃,故不能陪你浪荡了。”说得他悚然一惊,也匆匆告别返家。
  此为今日闲事。明赴国际儒联演讲,就讲饮酒好色吧!“国科会”研究案申请四件,送来审查,已看毕,均寄返,无当意者。
  |二○○五年三月十八日|
  行者无疆
  我属猴。猴儿跟人一样,也有各式各种,有些顽皮,有些怯懦,我则大概比较像《西游记》里那只泼猴。
  那猴头,曾自称孙行者。我国小说中号为“行者”的,有两位,一是这猴,另一位就是武松。武松杀了人,家乡无法容身,遂上梁山,做了行者,持戒刀,再去杀更多的人。孙行者却是保护人去西天取经的,虽然那人并不值得他舍了性命去保护。这两位行者,都走得很远,离了家,去了国。花果山、景阳冈,皆只能留在梦中偶一回味罢了。
  我亦行者。是准备杀人的武松、未戴上紧箍儿的泼猴。如今也要暂别花果山,去那南瞻部洲的冀州燕赵旧地游历一番。
  此番将在北京大学客座,准备讲中国文化史。十余讲,恰好出一小书。此外,访荆轲、太子丹旧处,吊狗屠之墓等等,也不可无记。
展开
目录

自序
行者无疆
自在江尖行
自由的翅膀
旅行者的哀伤
北京之秋
悲伤的铁路
沂水依旧
寂寞孔孟
雄秀
祭孔谬闻
登泰山
济南游历
北京雅聚 笑拈红楼诗
离馆春深
文化遗民
旅行者的美德
德天下英才而教之
德里达哀辞
江南旅中杂记
中华文化现代化?
悲秋
蜗咏三章
逗秋
天寒话诗词
四川压酒
吃典
大汗的园林
夜听《长生殿》
南京论词、游山、赏画
议福建文教政策
记一曲耶诞琴声
旅中写作
倚马可待——再谈旅行写作
元日清趣
槟城行
兼容中西清华园
重读姚际恒
说父亲
假亦真来真亦假
游之四种形态
雨雪霏霏
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
饮酒好色对
汉字宝贝
悼周公春堤
盛哉国会图书馆
龚鹏程说龚鹏程
陌生人伦理与人文教育
清华国学院传奇
五四游半塘
鞍山璞玉
四库全书的故事
四库全书故事之二
朱丽叶故居
巴渝杂事诗数首
福州三日
南北游方
勿洞夜雨
北师大风华
天津听曲
陕西吊古
内地国学热潮
皓月寒赤壁烟波荡东湖
悦乐神州继绝学
问雪何所似
澜波或亦动西湖
悲喜交集
五十小述
尊之不以其道——余姚访古有感
成都晤友太湖论道
好泪如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