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歌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68273
  • 作      者:
    庞培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歌抄》:悦读文丛。良宵,教我如何不想她,长城谣,月儿弯弯照九洲,二泉映月,流水,半个月亮爬上来,茉莉花,初恋的地方,寒春风曲,夜来香。
展开
作者简介
    庞培,江苏江阴人。少年时开始写小说.后以诗歌创作为主,兼写散文随笔。1993年发表诗作《一个人的命运》。1996年发表长篇散文《乡村肖像》、《五种回忆》,因其独特的文本、深刻细致的视野反映了江南乡镇的日常生活,在文学界和读书界引起较大反响,被誉为是20世纪90年代“新散文”写作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曾获1995年度首届“刘丽安诗歌奖”、1997年度“柔刚诗歌奖”。参加北京《诗刊》社“第十四届青春诗会”。
展开
内容介绍
    童年时候,我最早听见钢琴,就仿佛旧街陋巷的门前从天而降开来了一整列火车。它把我的家变成了一个从此向往着远方的荒凉站台。<br>音乐使我们明白,甚至毁灭和死亡,也可以开口咏唱,也有一个活人似的呼吸的喉咙。死亡会朝向我们大声说话,那声音有时竟如同初恋时的呢喃情话。 <br>    《母亲教我的歌》、《黑眼睛的少女》、《山中忆故人》、《半个月亮爬上来》、《茉莉花》、《雨滴》、《苏丽珂》、《红河村》、《多那多那》、《暴风雨》、《多年以前》、《友谊地久天长》、《牧场上的家》、《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抄》收录了庞培的一些散文作品。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管笛声的确切年号,我们不知道置身于远方云端的吹 笛者是谁。这斑驳残缺的青铜心魂,汉人魂灵的清音,悠然而凄清,如蔚蓝 天空中一抹淡淡的白云。滚滚的羊群在大漠旷野中,滚滚的霜雪风沙。沙尘 过去隐约可见一名须发尽白的老者,在乐曲停顿处,手持汉朝的使节杖作牧 羊棍,背风伫立,史书上记载他手上的使节杖“朝晚拿着,节上的旄毛已全 部脱光”。因此乐曲声中间或依稀可见那一绺绺稀落渐少、被风吹跑的旄毛 。 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出使匈奴国被囚,凡十九年,威武不屈。 一直到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春,得以放还,返归汉地。他手里那根象征着汉 朝使节身份的使节杖一直拿着,他把它千里迢迢带回了美丽的中原。他带回 来壁立千仞的一管笛音,仿佛曾遭匈奴幽禁,与世隔绝的苏武,不仅是国与 国之间,而且还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人和大自然之间,互通往来的使者之 一。他手里的使节杖变成了笛子或中国式的箫。他不死的流亡征途变成了千 古传唱的乐音。 我在同样孤绝的江南腹地,在地处长江三角洲一个临江小 镇上,听着这阕乐曲。 深蓝的夜幕。 我楼下的空地,蟋蟀声四起,旷野的夜风如潮水般涌动,树影婆娑,飒 飒有声。仿佛头顶偌大的星空,陡然间张开了一对翱翔的翅膀。 苏武牧羊的主题是孤独。人类时空里那种无始无终、浩瀚无涯的孤独。 宇宙星空仿佛是一堵无法逾越的监囚人心的大墙。乐曲声中的人正在面壁。 由于他身上某一类情感品质的与众不同——某一种思乡之切,某一份游子之 心——他正面对茫茫天地之间那一份无底的孤独深渊。那孤独仿佛化作了滚 滚洪流,化作了大漠中日复一日的扑面风沙。苏武在风沙中低头,一管羌笛 的嘴里噙满了砂砾。这是东西方文明在几乎同一时期诞生出的两个差不多同 样著名的牧羊人故事。所不同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变成了宗教;另一个在越过 了高原戈壁的东亚内陆之后向着同样教化人心的士大夫传统生长。那名降生 在马厩中的上帝之子耶稣和中国汉朝的使者苏武,两名人类中间最著名的牧 羊人故事前后相差仅五六十年,而且是在同一块亚洲黄褐色的土地上。只不 过一个面朝亚洲的东方,一个把目光投向了大漠以西,也就是说,两人在风 沙中伫立时的姿式,神情相似,但样子却是相背的。两人都深怀着乡愁,对 自己的信念百折不挠;都作着祈祷——一个最终走向了十字架;另一个终于 在自己的汉地故乡,验证了他十九年旷古绝域、忠君报国的信义。 一个身没于“宗教的理想王国”;另一个进入了实实在在的中国历史的 现实记载。“……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 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无)所恨。愿勿复再言。”苏武这样回答匈奴王单于派 来的劝降使者。 单于恼羞成怒,更加想要使这名汉朝帝国来的硬骨头使者折节,于是派 人将苏武幽闭在暗无天日的大窖中,断绝他的饮食。天下雨雪,苏武躺在地 洞中吃雪,与旃(毡)毛一起吞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他是神仙,于是百般 无奈,将他流放至北海(贝加尔湖)边上的荒凉无人区,命令他放牧公羊,说 是要一直等到公羊有了奶,产奶之后,方可回汉地,等于宣判了他在大漠深 处的无期徒刑。 就这样,苏武只身一人,到了海边(贝加尔湖边),无人供应饮食,他就 靠掘野鼠藏的野苹果的果实充饥,在这样野蛮原始的生存环境里苦熬了五六 年,终于学会在海边织网捕鱼,放牧牛羊,传说他会吹箫笛,就是在那里跟 当地的穷苦百姓学会的。 他放牧的牛羊,多次被盗走。他却从未丧失顽强生存下去的勇气,最后 娶一名异族女子成婚,生下的儿子取名叫“通国”。故国之思,无一日断绝 。 苏武的心声,在时隔近七百年之后,被一位初唐的诗人在笔下说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传说苏武自己有《黄鹄一远别》诗篇留下: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诗中的“游子吟”一词,从此被载入中国不朽的诗史,别开生面,扣人 心弦。 笛声悠扬之际,真正的美丽清音饱含了草原的霜迹。在乐曲的渺无人迹 处,真正的笛音,其实是听不见的。 笛和吹笛人的身世,直指暗夜。 茫茫草原深处,一轮皓月,满天清辉。 要从哪一缕月夜的清辉中,得以窥见遥远的故国家园、妻女妇孺? 月光白,还是吹笛人的须发白? 长长的箫音,戛然而止,继而又响起来,仿佛美丽而荒凉的贝加尔湖拍 岸的水波。 惟有湖水之清寒,听得懂这名月夜伫立的老去的牧羊人的笛音,草原上 的羊群在这一千古绝唱的音乐声里,一只只变得那么温顺,乖巧。 羊的乖巧,以及人命的暴虐。 那羊群,仿佛一场静止的、回忆照亮的暴风雪。P2-5
展开
目录
1.苏武牧羊
2.小路
3.良宵
4.在路旁
5.教我如何不想她
6.长城谣
7.月儿弯弯照九州
8.重归苏莲托
9.金发的珍妮(一)
10.金发的珍妮(二)
11.二泉映月
12.骊歌
13.流水
14.夏天里最后的玫瑰
15.海鸥
16.深深的海洋
17.母亲教我的歌
18.黑眼睛的少女
19.山中忆故人
20.半个月亮爬上来
21.茉莉花
22.雨滴
23.苏丽珂
24.红河村
25.多那多那
26.暴风雨
27.多年以前
28.友谊地久天长
29.牧场上的家
30.在那遥远的地方
31.闪亮的日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