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生笔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961074
  • 作      者:
    高莽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人生笔记》主要记述的是成长中给高莽以教育的家人和不同行业的师长们,以纪念和感谢他们在我的人生中给予的关爱和帮助。
展开
作者简介
    高莽,1926年出生于哈尔滨,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和文化文学评论家,长期从事苏俄文学研究、翻译、编辑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曾任《世界文学》主编。主要译作有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马雅克夫斯基等诗文。著有《久违了,莫斯科!》、《画译中的纪念》、《圣山行》、《俄罗斯大师故居》、《俄罗斯美术随笔》等随笔集和长篇传记《帕斯捷尔纳克》等。1997年被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献而授予“友谊”勋章。此外还获得普希金、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奖章,俄罗斯作家协会吸收他为荣誉会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聘请他为荣誉院士,俄罗斯远东研究所授予他“名誉博士”称号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生笔记》作者高莽作为杰出的俄语翻译家,在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散文也为国内推崇。他是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所以他在文章中现出来的胸襟更加宽广,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谈论文学现象;其次由于他对中俄文化的深入了解,对文学的理解更深刻而不仅停留在作品表现。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的家庭
    我的家
    我的家和千千万万个家庭,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硬要找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么只能说,我的母亲比较长寿,她活了102岁;我的妻子双目失明,这种悲剧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我女儿比较孝顺,为了照顾我们老两口,她放弃了国外的生活。
    进入古稀之年,我才更清晰地意识到母亲在我生活中的作用。她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而且是个文盲。按理说,解放后,我完全可以帮助她摘掉文盲的帽子,她也很渴望识字读书,但那时我整个身心都放在工作上,没有顾得上教她。临终前,我才知道她为不能看书而终生悔恨。她告诉我:“等我死了,在我胸口上放一本书。我是那么想识字……”
    火化时,满足了她的愿望,却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她的文化素质,我感到万分悲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认识到,母亲在我心目中是一盏灯。她为我照亮了很多很多。
    我小的时候,所有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甚至墨水都是她用颜料配制的。她喜欢自己动手,又勇于创造。我五十岁时,母亲要为我写个条幅。母亲是文盲,更没有练过书法,但她喜欢画。我问她要写什么?那时我可能流露出某种自满情绪。她说:“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永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知道自己水平,你念书太少,要多向别人学习……”我说:“那就写‘人要有自知之明’吧!”她沉吟了半晌,让我写了个样子,她拿起毛笔,沾着墨汁,照葫芦画瓢,在宣纸上写了出来。我怎么也没想到,她的字还颇有风格。我把她的字装裱好,悬挂在书房的墙上,从此,我总感到,母亲像在身边,时刻提醒我要虚心、要认真。“做任何事一定要做到最好,不能留下丝毫的遗憾。”母亲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教育了我。从那以后,不论做什么事,我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足为止。
    婆媳关系在每个家庭中都是很难处的。我的妻子和母亲处得非常好。“文革”前,我和妻子都从事外事工作,一年中很多时间在外地陪同代表团,而家中全靠母亲支撑,常年卧病的父亲和年幼无知的女儿都需要母亲来照顾。母亲默默的奉献和妻子真诚的孝顺使我们很早就得到街道评选的“五好家庭”荣誉。
    我母亲逝世那一年,我的妻子第二只眼睛失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从她的眼前消逝,笼罩她的是一片黑暗,其痛苦可想而知。她第一只眼睛失明是1984年,那时她还在工作,虽然有一定障碍,但观察事物还可以。1996年,她的第二只眼睛失明,这就是和光明的世界永远告别了。这时我的女儿恰好回国探亲,见此情景,决定留下来,照顾失明的母亲。她无法看信,无法看报,无法看书,无法看电视,甚至无法夹菜,等等。她走路磕磕碰碰,两只手不断左摸右摸,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像是在游泳。她刷牙需要别人替她挤好牙膏。每天还得多次给她上眼药。我们没有请阿姨、保姆或小时工。原因很简单,电视中介绍的有关保姆的情况使我妻子担心害怕,更何况她双眼什么也看不见。
    我觉得最能考验夫妻关系的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从建国前我们就参加革命工作,历经了所有政治运动。最痛苦的是“文革”。在“文革”期间,那些不实事求是的审查,令我想不通。外调人员要的是假话,而真话没人想听。这让我更加苦恼,有苦无处说,我想到自杀。回家时,我把这个念头告诉了妻子。妻子非常体贴地说:“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我认为你是好人,不能死!”她的话使我顿时感到温暖,感到幸福。我感到家才是我生活中的避风港,那里有同情我的人,理解我的人。妻子的话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其实她当时的处境也不见得比我强。但,女人是伟大的,她们自己可以不动声色地承担种种难以承受的重压,不向别人诉苦。我的妻子如此,我的母亲更是如此。  我和妻子1947年相识在哈尔滨。那时我翻译了根据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话剧剧本《保尔·柯察金》。该剧上演时我妻子在剧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冬妮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赖莎于1956年访问中国时,得知我们与《保尔·柯察金》有那么一段缘分时,便戏称她是我们的“媒人”。这位“媒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促进了彼此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作用。当年,保尔失明,身体瘫痪,多亏赖莎的照顾。这种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所以当我的妻子失明以后,赖莎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鞭策我要像赖莎那样去照顾失明的亲人。
    妻子虽然远非奥斯特洛夫斯基,但她的自强自立精神很使我受到鼓舞。她双目失明,不但不愿意成为家中的累赘,而且总是替我想着各种事,并从事一切力所能及的工作。淘米,洗碗,洗小件东西,只要在桌面上摸到一点儿渣子,她绝不放过,非得彻底擦干净不可,这种要求和我母亲一样。
    女儿是她母亲生活中最大的帮手。连外孙子似乎也懂得事理了,用自己的压岁钱给姥姥买了一个能报时的钟。不知为什么那』八.钟讲的是一口河南话。
    妻子失明后,我经常给她拍一些照片。最初,她拒不肯拍。我说:“等你眼睛复明时,再看看自己的形象该有多好!”我明明知道这是自欺,也是欺人,但我总想更多地留下她的影子。
    我和妻子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她双眼失明,我一身是病。我今生最后的愿望是先送走妻子,自己再走。哪怕她先走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也可以,因为我若先走了,她就太痛苦了。
展开
目录
写在书前
我的家庭
我的家
妈妈的手
放一本字典

默默的壮丽——悼楷哥

我的故乡
哈尔滨——多么动听的声音
我的母校
白雪
丁香
教堂
钟声
告别哈尔滨
我的师友
感念恩师——戈宝权
永远是兵——华群武
盗火者与养花的老人
茅盾与苏联作家散记
我们的大旗——冯至
怀念荻帆
大雪纷飞的时刻——哭孙芋
闯将——篆刻家李骆公
俄罗斯文学翻译大家——记草婴
犹太女同学——季娜·吉列维奇
“爱国华侨”——徐立群
命运多舛的大姐——关予素
翻译家+烹调师+美容师——王汶
红莓花——孟广钧
“胖翻译官”——王澍
回忆几位老同事
让贺卡传情
我的游历
·俄罗斯·
心仪莫斯科
圣彼得堡漫步
古城漫游——雅罗斯拉夫尔
喀山览胜
凭吊二战战场——斯大林格勒
·非洲坦桑尼亚·
心之歌
诗人的泪
希望
我自已
写在书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