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沪上名刊《论语》谈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788493
  • 作      者:
    林达祖, 林锡旦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林锡旦,达祖三子,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志》副主编,文史学者。著有《苏州刺绣》、《寒山寺志》(重修本)、《太湖蚕俗》、《苏州赋》(《光明日报》百城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年最久的刊物——《论语》半月刊创刊。作为《论语》杂志的编辑人之一,林达祖先生在这本回忆性的文学著作中详细回忆并记录了《论语》创办之始末、文章之风格、同人之个性,将其风貌原原本本地还原给当代读者。当年《论语》半月刊的同人,无论主编林语堂,还是编辑郁达夫、李青崖,都已仙逝,为《论语》写稿的著名作家,也多已离世,唯林达祖先生高寿,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写下当年历历往事,读之历久弥新。林锡旦先生系林达祖之子,协助其文完成本书的著作,相信对于有兴趣了解现代文学史趣闻轶事的读者,这本书会是一个既有趣又丰富见识的选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幽默小品文著称的《论语》半月刊风靡一时,成为现代文学史著名杂志。本书作者作为《论语》半月刊主要的编辑之一,于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重新回忆当年《论语》杂志由诞生到畅销的点滴往事,以生动的笔法再现当年各位主创人员和撰稿作家的性情与才华。当时的趣闻逸事,幽默文华,也在尘封多年后重获与读者见面的机缘。作者林达祖及其后嗣林锡旦先生均深得当年的《论语》精神,行文轻松随性,风格幽默而富有机锋。
展开
精彩书摘
  二、《论语》的九位编辑
  说起《论语》编辑,通常有七编辑之说。这七位编辑是:林语堂、陶亢德、郁达夫、邵洵美、林达祖、李青崖、明耀五。这七位编辑的大名,都曾在其任职期间的《论语》封三版权页上刊出,这是“有书为证”的《论语》编辑。但实际上,还有合作编辑的“无名英雄”。任编辑时间长的达数年数月数十期,最短的仅一期。诸位编辑各显其能,各尽其职,使《论语》成为我国同时期文学刊物中历时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一份著名刊物,所以理应向大家叙说一下。在署名的编辑中,今日尚在人问者,仅我一人,当时我是最年轻者,而今我亦八十五岁矣。此时由我来记述其始末,应是较为适当的人选。
  创办《论语》半月刊,是在邵洵美家中十来位朋友纳凉聚会时聊出来的。邵洵美是上海时代图书公司老板,为刊物的发行人,而办《论语》的一系列具体工作总要有人来主其事,大家遂推举林语堂来负责管理工作,召黼美当即承众人之意,聘林语堂任《论语》主编。1932年9月16日《论语》创刊号的封三上,就印上了“主编林语堂”。林语堂担任过大学教授,又常为各刊物写文章,办刊物的热情甚高,但对于具体的编辑工作还陌生,尚是门外汉。这时,编辑过《金屋月刊》的章克标就自告奋勇帮着做~些编辑事务,成了不具名的编辑。后来他为了要专心撰著《文坛登龙术》,于是由孙斯鸣接下去负责编辑事务,而封三版权页上仍是“主编林语堂”,孙斯鸣成了第二位不具名的编辑。到了十几期以后,方由林语堂正式接替编辑事务,这才成了名副其实的主编。这是邵洵美在《论语简史》一文中告诉我们的。
  在《论语》创刊号上,开卷第一篇便是林语堂主笔的“缘起”,向读者谈创办《论语》的缘起:“论语社同人,鉴于世道日微,人心目危,发了悲天悯人之念,办一刊物,聊抒愚见,以贡献于社会国家。”这几句是开场白,下文就颇具幽默了,诸如“无奈泰半,少不更事,手腕未灵,托友求事,总是羞答答难于出口;效忠党国,又嫌同志太多;入和尚院,听说僧多粥少;迸尼姑庵,又恐尘缘未了。”“大家又以洙泗问学之门人做绰号,有子看见烟已由彼而吸的不少,喟然叹曰:‘吸烟而不做事可乎?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颜渊呒然对日:‘难为了我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至三年之久!积三年所食,斐然成章,亦可以庶几也矣乎?’子路亦日:‘尝闻之夫子,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于是大家决定办报,以尽人道,而销烟帐。惜其时子路之岳母尚在,子路以办报请,岳母不从,事遂寝。今年七月,子路的岳母死。于是大家齐立日:‘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三嗅而作,作《论语》。”其实这是林语堂神来之笔的幽默文章,该“缘起”仅是幽默性质的戏言罢了。倒是该期末尾的“编辑后记”,实实在在介绍了所办《论语》之所以“论语”:“我们同人时常聚首谈论,论到国家大事,男女私情,又好品论人物,又好评论新著,这是我们‘论’字的来源:至于语字,就是说话的意思,指我们的谈天,归入论字的话题以外,我们还有不少的谈话,这是‘语’字的来源。此二字拼凑便成了《论语》。而格式内容也和孔夫子《论语》差不多,因为也是甲一句,乙一句,东一句,西一句,拉拉杂杂一大堆大道理。所以如果有人责备我们假冒了孔家店的招牌,我们也不敢极口呼冤,而且是可以发出一种会心的微笑的。”落款是记者K,即是不具名的编辑章克标。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论语》杂记
二、《论语》的九位编辑
三、我与邵洵美
四、我和章克标
五、“我们的莫泊桑”李青崖
六、艺术设计曹涵美
七、《论语》助编江上风
八、明耀五为《论语》谢幕
九、论语社同人
十、周作人的《论语》文章
十一、也忆丰子恺
十二、曹聚仁与“捉放曹”
十三、文化人徐蔚南
十四、漫画家陈惠龄
十五、“老友之最”徐淦
十六、曾今可与“从管他娘说起”
十七、关于《论语》中的“他的话”
十八、《论语》中的“论语”
十九、论语社通电抗日
二十、纵谈《论语》专号
二十一、我是如何编辑《论语》的
二十二、谈《论语》幽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