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45286
  • 作      者:
    何镇邦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何镇邦,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阿成市人民政府文化发展顾问,北美洛杉矶华文写作协会顾问,安阳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文学院、云南红河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著有《长篇小说的奥秘》、《当代小说艺术流变》、《文学的潮汐》、《文体的自觉与抉择》、《九十年代文坛扫描》等文学评论集,《笔墨春秋》、《文化屐痕》、《文坛杂俎》、《边走边吃》等散文随笔集。主编或同友人共同主编《文体学丛书》、《当代名家随笔丛书》、《当代女作家情感世界散文丛书》、《黑马长篇小说丛书》等书系。近年来曾多次应邀到北美、东南亚等地访问并讲学,记录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辞条收入《中华文学大辞典》、《当代文学辞典》、《小说辞典》等大型辞书。
展开
内容介绍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是作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第六部文学评论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者的一部文学评论选集。这部文学评论选集,也可以看作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一个小结,一个小小的展示。 收入这部评论集的四十三篇文章,一半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五部评论集之中,一半则选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表的长长短短的上百篇文学评论。按文章的评论对象和性质,分为四辑:第一辑,是关于文学思潮的论文或某一专题的评论。这方面写得不多,只收入七篇,聊供参阅;第二辑,是关于文体学研究与文体批评的文字;第三辑,是关于长篇小说的评论;第四辑,是关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或青年作家创作活动的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长篇小说创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报刊辟专栏讨论长篇小说创作问题,广大读者期待第二个十年出现更多更长篇小说力作。这种关注、讨论和期待无疑将促使长篇小说创作的进一步发展。长篇小说创作要进一步突破和提高,要出现更多的力作,更面,临着种种矛盾和问题,我以为,以下三个方面存在于创作主体的矛盾是应该首先受到注意的。
    一、作家史诗意识的增强与生活积累、艺术功力的不足。现代或当代的史诗,是这样的作品:能够再现某一阶段的社会历史面貌,能够表现比较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纵深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具有比较宏伟的结构和全景式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注意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等等。别林斯基把长篇小说称为“时代的史诗”,我以为,主要指的是长篇小说具有反映一个阶段的社会历史全貌,能够艺术地概括再现一个时代和创造能够折射一个时代的艺术典型这种艺术功能。史诗应该是长篇小说中具有较高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一类。不应把史诗意识理解为文学甘作历史附庸的一种文化意识。不错,在中国历史上,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文学曾附庸于历史和哲学,但作为当代的史诗意识,都不是这种历史的延续。另外,在文学呈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态势的今天,我们当然不能把史诗作为长篇小说创作唯一的最高的艺术追求,全景式的史诗型的作品也不是当代长篇小说唯一的范式。但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史诗意识的强化,毕竟既表明作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增强,也显示了作家多样化的追求。史诗意识的强化对于诞生长篇力作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长篇力作不多,问题不在于作家史诗意识的增强,而在于作家生活积累和艺术功力的不足,在于作家史诗意识的增强同他们生活的积累、艺术功力不足所造成的矛盾。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趋势论纲
新时期文学三十年论纲
小说创作民族化的新探索
浅谈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改革题材文学的深化
九十年代文坛扫描——关于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观照
关于“补钙文学”的对话——访著名文学评论家何镇邦

第二辑
建设中国现代文体学——关于文体学以及近年来文体研究、文体批评的综述
新时期文学形式演变的趋势——对一种复杂文学现象考察的提纲
当代长篇小说文体的演变及其思考
试论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
方寸之内大千世界——简论小小说的文体特征
随笔的文体特征及其他——“当代名家随笔丛书”编者的话
大散文究竟大在何处——读朱增泉的《观战笔记》
简论王蒙“季节系列”的文体特征——兼论骚体小说
文体的自觉与抉择
周大新的长篇小说《走出盆地》序

第三辑
试论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长篇小说创作主体的三个矛盾
长篇小说艺术琐谈(三则)
九十年代“长篇热”透视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
世纪之交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次检阅——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备选书目说起
独特的,但不完美——谈《钟鼓楼》艺术探索的得失
民族精神的开掘与民族形式的继承——简论李凖《黄河东流去》
《少年天子》的史诗特征
“无限风光在险峰”——试论三位藏族青年作家长篇新作的艺术成就
写出上海市民的“魂”来——读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
时代赋予的一桩神圣使命——评张平的长篇小说《抉择》兼谈反腐题材
文学创作的一些问题
《张居正》与历史小说创作
丰盈的诗意与淡淡的乡愁——初读鲁彦周的长篇新作《梨花似雪》
《女同志》: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新路标
民族之痛与世纪之痛——读杨少衡的长篇小说《海峡之痛》
意蕴深厚艺术精美——读杨黎光长篇小说新作《园青坊老宅》
劳动诗篇与平民传奇的艺术风采——浅析肖克凡长篇小说《机器》的艺术特色
小女子大胸怀——读徐风的长篇小说《缘去来》

第四辑
诗的报告
赵本夫短篇小说艺术琐谈
《逐浪湄河》序
西部文学的拓荒者——简评杨志军的小说创作
生活的暖色调艺术的新境界——读刘庆邦短篇小说新作《好了》兼及其短篇小说的若干艺术特色
“乱花渐欲迷人眼”——黎云秀文学创作活动评述
对生活的深入追问与冷峻解剖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