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人一起唱的歌,在空旷的体育馆里,竟然被唱得那么温柔动人,身处其中的我,感动而欣喜——曾经以为只有很少的人知道他这一首并不流行的歌,以为只有自己深爱着这诗、这曲,却原来还有这么多人都会唱,都心怀着如此古典芬芳的乡愁。
2008年的春天,爱国主义的热情弥漫全国,很多人都在表达着“我的中国心”,我也一直在问,我所挚爱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想,我们谁也无法完整地表达出这个概念包含的所有内涵,只能去描述吧,我想在这里描述的是:我所爱的中国,就是那个从诗经里走出的中国,那个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中国,那个华美盛唐里的中国,那个迷离在唐诗宋词、杏花烟雨江南里的中吲,那个世世代代的香火在颠沛流离中传递的中国,那个酒一样的长汀水、血一样的海棠红、信一样的雪花白、母亲一样的腊梅香的中国……
是的,如果一生只能有一次听演唱会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罗大佑。此书将会有整整一长篇写给他。而此处略有一点讽刺意味的是;我写的第一个主题“乡愁”所借用的他的这首《乡愁四韵》,却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我思忖再三,仍然希望用这一首诗作为开篇,因为“乡愁”的主题与历史背景,关联着近现代整个台湾文学与音乐的古典传承。
与爱情一样,乡愁是一个古老的文学母题,这种与生俱来并会随着年岁增长而日渐丰富的情感,在我们中国人身上表现得似乎更为明显,对于故乡、亲人、家国的归属意识表现得也尤为强烈。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家同意识,除了不得已的灾荒战乱,耕作者很少迁徙,当不得已远离故土,总是希求“叶落归根”;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占代的文人,考取功名、求取仕途是唯一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与价值的途径,自少年起离家求学,也许直到满头白发才能“告老还乡”,再加上经历王朝更迭,遭受战乱、放逐,对代表着安定、平和与亲人以及童年美好记忆的故乡的思念就成为人们寻求精神安慰的最安全的道路。这其中自然带有寻求“桃花源”似的梦想,比起这样的精神家园,真正的故乡倒更像是个寄托。
如此种种,从古到今,便产生出了无穷无尽的“乡愁”之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豪放如李白也会发出的思乡之幽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诗人崔颢吊古怀乡、千古传诵的名句;“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老来无法归乡的岑参的凄凉;“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我们自小就已熟背的诗句。后来,我们读到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后来,我们又读到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里,乡愁所指向的对象已经由“家”而“国”、由“亲久”而“民族”了。同时,我们还在这些诗句中读到了春花秋月、繁华不再、不胜今昔的对过往时间和失去的生活的乡愁。对故刍、故人、故国,对所有失去的时间和生活的怀念与追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干百年之下依然流动不衰的愁绪。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所谓“乡愁”,乃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但显然,拨动我们心弦的这些乡愁之作,包含的绝不仅是空间上、地理上的怀念之情,也不仅是指向故乡的怀念,有怀家的“小乡愁”,思国的“大乡愁”,还有更为广泛的对个体所认同的文化传统的“文化乡愁”,同时,这些乡愁在空间、时间等各种层面上演绎开来,包含着对永恒的精神家园的探索追寻,对美好自然的怀念与渴望。
台湾从1949年起就对五四新文学采取了查禁的政策,从那时起,台湾的作家、读者及至台湾的国文教育,更多的只有向古典文学与外国文学中寻找营养,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陆文学发展,就更是无从谈及与了解。因此,古典文学对台湾当代文学的浸润较之大陆,确实要更为深远。台湾独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也造就了“乡愁”在台湾文学与音乐中淋漓尽致的展现。
2003年,当我因为写毕业论文的缘故而了解了这样一段历史渊源后才恍然明白,为什么自小最钟爱的文学,除了古典诗词之外,竟大多是台湾作家的作品:三毛、余光中、席慕容、张小娴、白先勇……而我们70后的这一代,对台湾流行音乐的熟悉和热爱,原来都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样一个自成一脉、温婉可人的台湾。而此书中将要谈及的大半词作,也竟然出自台湾音乐词作者之手。
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回来谈这首《乡愁四韵》。已经记不清第二次听到这首歌是在什么时候了,只是每一次听到,都要被那一声声细碎而低刚、幽幽转转的吉他伴奏而折服。这首歌四小节,每节换韵,平、仄相同;每一节的中心意象又多次重复,往复回环,本身已融合了古典与民歌的韵律美。而“长江”、“醉洒”、“海棠”、“腊梅”、“母亲”这一连串中国味极浓的意象让人与歌者一起沉醉和这动人至极、深情若斯的情感波澜里。
中学的时候,我仍然在摇头晃脑的试图背下唐诗三百首,对现当代诗歌仍然惜懵懂懂,不知所云,直到有一天,读到了这样一首小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时年少的我,并不能理解,更无从体会人生少无母,爱别离、生死永隔以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伤痛,只是那时被此诗简单而美丽悲情的画面,被它不输于古典诗歌的音乐节奏与韵律的美所折服。从此,我记下了这个诗人的名字:余光中。
余光中诗文中的中同情结,贯穿于他半个世纪的创作之中j他在《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说道:“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瓦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同,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诗人游子的命运——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留学海外,于香港任教注定了诗人敏感的心灵一生都被乡愁所缠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