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语言诗学基本问题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0266
  • 作      者:
    赵奎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赵奎英,1969年生,山东定陶人。分别于1994年、2000年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文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师从曾繁仁先生。2000年晋升副教授,2005年晋升教授。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华美学学会、国际美学学会会员。已出版学术专著《混沌的秩序:审美语言基本问题研究》(2003),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省齐鲁文学奖”,“中国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优秀论文奖”等10余项奖励;并曾获“山东师范大学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教育部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西语言诗学:基本问题比较研究》突破了长期几成定式的从“道与逻各斯”对立构建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框架,而是从“名与逻各斯”出发对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进行整体架构,如果说西方哲学文化是围绕着“逻各斯中心”与“反逻各斯中心”展开的,那么中国哲学文化则是围绕着“名”与“无名”(“道”)展开的,如果说西方的哲学语言观是从“逻各斯”人手认识语言的,可以概括为“逻各斯语言观”,那么中国古代对语言本质的看法则主要是蕴含在“名”这一概念之中的,可以概括为“名言观”。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关于语言本质的看法主要是蕴含在对“名”的看法之中的,而中国古代关于“名”的问题,始终是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一个是语言与“明分”的关系问题(亦即“名与分”的问题);另一个是语言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亦即“名与实”的问题)。名与物、形与名、名与道、言与意都可归于这种广义的“名实论”之中。这两个问题如果用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来分析,也可以说它代表了纵横两个向度。“名与实”的问题指向一个纵向对应的深度模式;“名与分”的问题则指向横向区分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名实”问题与“名分”问题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如孔子“正名”是“正名分”,也是“正名实”。正名实的核心问题是“名实对应”,但名实相符的目的还是确立“名分”,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具体一点说也就是使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把君、臣、父、子区分开,确立君臣之名分,恢复君臣之礼义,使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按照各自的身份要求来行事,建立起井然不紊的社会政治道德秩序。而以“名”为基点,正可以使我们更方便地进入名分、名实这两大问题之中,以说明它们不同的诗学意义。因此,把中国古代的“名”与西方语言性、逻辑化的“逻各斯”比并起来作为比较的基点,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也有利于达成从中西语言哲学角度反观中西语言诗学的目的。<br>    但把“名”单列出来与“逻各斯”对举,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名”能够离开“道”得到独立说明。名言、文字,被置于天地之纲、圣人之符的位置,名言、文字被认为是通于天道、达于天意的东西。与西方存在着“逻各斯中心主义”相对应,在中国古代,几乎存在着一种“重名主义”。但与西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哲学,虽然普遍以“名”出发解释语言的本质,坚持一种“名”言观,但哲学的最高本体却并非“名”而是“无名”的“道”。
    ……
展开
目录
    序<br>    引论<br>    一 对象与范围<br>    二 基点与框架<br>    三 结构与方法<br>    <br>    上篇 名与逻各斯:中西语言哲学与诗学精神基点比较辨析<br>    第一章 西方传统的“逻各斯”语言观与中国古代的“名”言观<br>    第一节 逻辑语言观与“逻各斯中心主义<br>    第二节 “名”言观与“重名主义<br>    一 “名有三科”与逻各斯之两义<br>    二 名即“名一分”与逻各斯的“理性、逻辑”本质<br>    三 “名谓书字”与逻各斯的“言说”原义<br>    四 “重名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br>    <br>    第二章 逻各斯与上帝的合一与有名无名的悖反<br>    第一节 “太初有言”:逻各斯与上帝的合一与逻辑本体论<br>    第二节 “中和无名”:有名无名的悖反与无名本体论<br>    一 有名无名的悖反与逻各斯中心<br>    二 道家的无名本体论<br>    三 儒家的“天不言”与道家的“道不可名<br>    四 魏晋玄学对儒道冲突的融汇与无名本体论的确立<br>    五 “道大无名”与混沌、中和之境<br>    <br>    第三章 逻辑地言说与诗化地言语<br>    第一节 逻各斯中心与逻辑地言说<br>    第二节 有名无名的悖反与审美言语的超越<br>    一 道家的道言悖反与审美超越<br>    二 儒家的“天不言”、“言不尽意”与审美超越<br>    <br>    第四章 “逻各斯”语言观传统中的西方“纯诗学”与“名言”观视野中的中国“大诗学”<br>    第一节 “有韵的逻各斯”与逻各斯语言观传统中的西方纯诗学<br>    第二节 “有象的道”与名言观视野中的中国“大诗学<br>    一 “名与象”与“文与象<br>    二 “象与道”与“文与道<br>    三 “名与分”与“文与教<br>    <br>    第五章 西方传统诗学的理性“真理”指向与中国传统诗学的混沌“中和”境界<br>    第一节 逻辑本体论与西方传统诗学的理性“真理”指向<br>    第二节 无名本体论与中国传统诗学的混沌“中和”境界<br>    一 中和无名与圣人理想<br>    二 诗文礼乐与“成人之行<br>    三 “礼乐交错”与有名无名的悖反与调和<br>    四 混沌“中和”与中国诗学的理想境界<br>    五 “中和”境界与“大美”理想<br>    <br>    第六章 西方传统诗学的逻辑体系与中国传统诗学的诗化形态<br>    第一节 逻辑的言说与西方传统诗学的逻辑体系<br>    第二节 诗化的言语与中国传统诗学的诗化形态<br>    一 “言无言”与“不言诗学”的诗性空间<br>    二 “言象言”与“意象诗学”的诗化表达<br>    <br>    下篇 诗化与空间化:中西语言哲学与<br>    诗学当代汇通基础考察<br>    <br>    第七章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与中西语言哲学与诗学的当代汇通<br>    第一节 “逻辑语言观”的解构与西方现代、后现代语言哲学与诗学的诗化转向<br>    一 从逻辑语言观到诗化语言观<br>    二 诗化语言观的转向与对逻辑语言观的解构<br>    三 西方现代、后现代语言哲学的诗化转向与中西语言诗学的当代汇通<br>    第二节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与西方后现代语言哲学与诗学的空间化转向<br>    一 逻各斯语言观与“时间化”传统<br>    二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空间化”转向<br>    三 空间化转向与“空间化诗学<br>    第三节 中国语言哲学、诗学的空间化与诗化倾向与中西语言哲学、诗学思维的当代汇通<br>    一 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诗学的“空间化”与“诗化”倾向的宇宙时空意识根源<br>    二 西方语言哲学、诗学的空间化转向与中西语言哲学、诗学思维的当代融塑<br>    参考书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