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读懂此诗,须先了解杜甫笔下的鹅儿是谁家的鹅儿,所乘小舟又置于何处。在原诗的题下有一小注:“汉州城西北角官池作。官池,即房公湖。”“汉州”即今之四川省广汉,“房公”指曾在肃宗时任宰相的房瑁。
由于陈涛斜兵败,房琯受到牵连,于至德二年(757)罢相外放,760年8月任汉州刺史。在汉州期间,房琯于小城西北开凿一荷花池,时称房公湖。湖岸楼台巍峨、花木葱茏,湖中禽鸟嬉戏、鱼虾追逐,吸引了不少文人名士前来聚会,赋诗唱和。唐肃宗宝应二年(763)初春,杜甫到汉州探望被贬的房琯,相携游湖。两位阔别多年且落拓江湖的好友荡舟湖上,一边品尝鹅黄酒,一边欣赏沿湖美景。杜甫当即被水面上一群玲珑可爱的小鹅儿吸引,伤时感事,赋得此诗。
开篇四句,诗人直写雏鹅漂亮的绒毛和娇憨的神态,用手中鹅黄酒的色泽比拟小鹅儿身上的毛色。鹅黄酒始酿于玄宗时期,据《方舆胜览》载:“鹅黄酒乃汉州名酒,蜀中无能及者。”“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醉时歌》)的杜甫,爱酒亦爱鹅,黄澄澄的美酒与毛绒绒的新鹅相互映衬。“爱”意跃然纸上。小鹅儿可视为房公饲养的“宠物”,本来就是供人游戏、赏玩,与人亲近的。但初生的鹅儿缺乏生活经验,不怕人却畏惧舟楫。小船逼迫之下,“曲项向天歌”(骆宾王《咏鹅》)的鹅儿立即失了风度,乱了阵脚,吓得四处奔窜,同时以愤怒的叫声以示“抗议”。一个“嗔”字将小鹅儿忽然被惊起之后双翅胡乱扑腾、犹自嘎嘎乱叫的情形刻画得惟妙惟肖。小鹅儿于惊慌中散成一大片,令人眼花缭乱,一时看不过来,因而“多”,因而“乱”。诗人笔下的小鹅儿如同一群正在嬉戏玩耍、无忧无虑的小孩儿,突然被惊扰,让人心生怜爱。然而,与其说小鹅儿充满了童趣、逗人喜爱,还不如说诗人杜甫像个“老顽童”,虽已是白头老夫却不失天真与稚气。试想,像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满脸的沧桑。却兀自对着一群嫩黄、活泼的雏鹅乐不可支、兴味盎然,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和意趣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