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所向无前:蓝氏三杰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50562
  • 作      者:
    西月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演绎先贤平台治台兴台的百年沧桑,展现台海历史波澜壮阔的风云际会。<br>    本书以漳州少数民族畲族杰出代表蓝氏三杰(“平台首功”蓝理、“治台名将”蓝廷珍、“筹台宗匠”蓝鼎元)平台、治台、兴台为主线,以康熙御赐蓝理牌坊的题字“勇壮简易,所向无前”为精神内涵,首次揭示清朝初期台湾在平定后如何治理、发展的历史,填补反映平定、治理、开发台湾历史的文学创作空白。
展开
作者简介
    西月  本名罗炳腾,1967年生,福建连城人,现供职于漳州市某机关。作家,闽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关注、研究、弘扬福建本土及海峡两岸文化。著有长篇小说《稻粱谋》(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集《西城谍影》(海峡文艺出版社)及诗歌集、散文集多部。作品多次获奖,其中《稻粱谋》获福建省优秀文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清朝上半叶,闽南相继涌现了蓝理、蓝廷珍和蓝鼎元三位文官武将,他们为清朝统一、治理和开发台湾做出了卓越贡献:蓝理作为平台先锋,血战肚破,仍两救主帅施琅,被康熙誉为“平台首功”,并两赐“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牌匾;蓝廷珍署理台湾期间,积极维护地方稳定,大力发展台湾民生,多次上书力阻朝廷弃台,被雍正誉为“治台名将”;蓝鼎元首次全面系统提出治理、经营台湾的理论体系,被当时和此后的治台者所借鉴、采用,被乾隆誉为“筹台宗匠”。<br>    小说以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发生在台湾海峡间的历史大事件为背景,以蓝理、蓝廷珍、蓝鼎元从平民成长为一代名将、一代名臣的传奇生平为主线,揭示了台湾海峡两岸自古以来割裂不断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深厚渊源,全景再现了当年中华民族统一台湾、治理台湾、开发台湾的历史,凸显了主人公“勇壮简易,听向无前”的时代精神。
展开
精彩书评
    蓝鼎元所著《东征集》……其言大有可采……着常青、李侍尧购取详阅,于办理台湾善后时,细加察核……有与见在事宜确中利弊者,不妨参酌采择。(《东征集》御批)
    ——清高宗乾隆

  鼎元著书多关台事,其后宦台者多取资焉。(《台湾通史》卷三四)
  ——连横(著名历史学家)

  “勇壮简易,所向无前”,是蓝氏三杰的人生写照,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是企业文化所奋斗的宗旨。本书同名电视连续剧的改编、拍摄、播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李扬(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长安法制电视制作中心主任)

  蓝氏三杰“勇壮简易,所向无前”的精神,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同时也是国宝名药片仔癀五百年矢志不渝的追求。
  ——冯忠铭(漳州片仔癀集团公司、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生长于乱世的孟浪少年<br>    1<br>    豪雨如注,江河涨溢。<br>    清顺治四年(1647)丁亥初夏,闽南漳州、泉州、厦门一带连降大雨,百姓愁眉不展,望空祷告,只盼早日放晴。<br>    这天一场急雨过后,居然云开见日,不久地上就蒸腾起氤氲水汽,飞升空中,化为一条绸缎般绚丽的彩虹。<br>    蔚蓝的天空深邃明净。<br>    自由的海风惬意轻拂。<br>    漳州府漳浦县沿海,有一个叫苌坑的畲家山寨。<br>    山寨又称苌溪、长卿里、张坑保,今属漳浦县赤岭畲族乡。<br>    寨子正中地势宛如一把太师椅,附近山上又有两块形似椅子的巨石,当地人遂将此处称为石椅社。<br>    社中有一座畲族蓝氏祖祠,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堂号“种玉堂”,语出“蓝田种(生)玉”,寓示着蓝氏祖宗积德衍庆,钟灵毓秀。<br>    祖祠为土木抬梁宫殿式结构,占地五百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两进两庑一天井,三仙双坡悬山屋顶。上下两进堂上,挂有“进士”、“文魁”、“大巡案”等牌匾。祖祠正前方有一广场,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广场前有古井和七星潭各一口。祖祠大门有楹联曰:<br>    由镇海而发枝,木本水源思先德,<br>    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br>    祠堂边有一座砖瓦土木结构、两进的畲家屋子,屋内摆设虽然陈旧,但仍不掩主人家祖上家道的殷实。<br>    此刻,屋里屋外,到处洋溢着喜气。<br>    屋外,淡宕的海风裹挟着清新的海的气息,轻柔地掠过畲家山寨房前屋后枝繁叶茂的果树,发出富有韵律的悦耳声响。屋里,传来阵阵初生婴儿的啼哭声。在这个雨后放晴的日子里,主人家喜得贵子了。<br>    男主人蓝怀紫走进内室。他看看怀中的儿子,虎头虎脑,又圆又大的眼睛;又看看妻子苏清红,激动不已:头一胎就是儿子,祖宗血脉又可以延续了,这在当地可是件头等的大喜事。<br>    蓝怀紫读过几年私塾,他清秀的脸上,洋溢着因世事多变而多曰不见的笑容,嘴中一个劲儿念叨:“阿红,你看我们的儿子多威武,虎头虎脑的,日后必定是一员虎将。今天可真是我们家的好日子啊!”<br>    闽南人说话,还保留着唐朝中原河洛人说话的古风流韵,亲近的人之间叫名时,经常喜欢在各自名儿的末字前加一个“阿”字。<br>    苏清红撑着虚弱的身子,从床上坐起来,微微拢了拢额上几缕秀发,又抻了抻身上薄薄的细花格衬衫,对丈夫嫣然一笑,柔声道:“还是不要威武的好,打打杀杀的,不是太平盛世,咱们老百姓可得遭殃。咱们指望他好好读书,将来能做个秀才,有个安稳日子过就行了。”<br>    男人这当儿也依兴说道:“说得也是,乱世才出虎将,还是让我们平头百姓能过上安心日子好。这古话也说,古今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第一人品,还是读书。”他腾出右手,用食指轻轻逗了一下儿子红扑扑的小脸颊,对儿子说:“不过,我们的小蓝子,光做个秀才可不行,起码也得中个举人,最好取个进士的功名,光宗耀祖,日子过得大一点,好一点。”<br>    这时,蓝怀紫的母亲张氏端了一碗龙眼红糖水走进来,见媳妇坐靠在床上跟儿子说话,连声说:“你看你看,阿红,坐月子也不好好休息,说什么闲话,身子骨要紧啊!”<br>    苏清红红着脸,低声说:“没事,我这样坐靠着反倒觉得舒服。娘,您不用担心。”<br>    “阿红,你说什么呐,坐月子还叫人不用担心。”张氏叹道:“这年成越来越不好,我们家屋后的龙眼树去年又是小年,龙眼干晒得少。现在红糖也吃紧,前几天托人去县城也没买着。听说外头一直还在打仗,这仗也不知要打到什么时候!阿红,你将就吃点吧。这碗龙眼红糖水,还是你们二嫂娘家人送来的。”<br>    张氏的话,一下子将儿子媳妇望子成龙的诸多理想,拉回到现实。<br>    清朝初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明王朝的宗室子弟在江南各自为政,称孤道寡,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号。清军几经征战,虽先后消灭了农民起义军、南明各小王朝,但抗清力量较强,自称反清复明“招讨大将军”的郑成功,仍退守福建厦门、鼓浪屿、金门及广东南澳等岛屿,并以闽南为中心战场,不时北上进犯清朝统治,战 争波及福建、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漳浦苌坑石椅社一带虽说位于闽南沿海,却因梁山北阻、素,相对比较闭塞,战争未直接殃及,村民们过着还算平静的生活,只是受一些流离失所而路过的外乡人的影响,多少不免也有些惶惶,不时亦哀叹世之艰辛。<br>    张氏将碗放在床前的椅子上,慈爱地瞅了瞅熟睡中的小孙子一眼,又叮嘱了媳妇几句,这才出去。<br>    苏清红说:“你看宝贝儿子叫什么好呢?”<br>    “对啊,叫什么好呢?”蓝怀紫想了想说,“名字可要对得起种玉堂崇文重学的好堂风啊!”说着,他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br>    一个“理”字,似谋划已久又似初识般忽然闪现在脑海里。<br>    蓝怀紫双目放光说:“就叫蓝理吧,道理的理。什么事都要讲道理。有了道理,事就好做了。希望理儿长大后,不要辜负了我们心愿。”<br>    苏清红喝罢龙眼红糖水,用粗布巾擦了擦嘴唇,欣喜地说:“蓝理,好,你说好就好,我相信他一定能为我们蓝家争气的。”<br>    这时,儿子在父亲的怀里不安分起来,苏清红知道儿子一定是饿了,她解开花格衬衫的布纽扣,露出饱满的乳房:“阿紫,把理儿给我,他饿了。”<br>    她从丈夫手中接过儿子,将左边圆润的乳峰凑近儿子的小嘴。<br>    闻到乳香的蓝理,稚嫩的小手指小树枝般扎煞着,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襟,迫不及待咬住母亲的乳头,拼命吸吮起来。<br>    蓝怀紫在屋里走了几个来回,瞅着儿子,想了又想,觉得一个理字,似乎还缺点什么。他也想效仿别人给儿子取个字号,可该叫什么呢?<br>    过了许久,蓝怀紫一字一顿说:“我们给蓝理取一字一号,字义甫,号义山。义气的义,高山的山。至于甫字,是男人名字下面的美称。”<br>    苏清红心里高兴,却又感到有些意外:“阿紫,你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有学问了,以前怎么不觉得。”<br>    蓝怀紫不由得笑出声来,声音乍一出腔又恐吓着孩子,赶紧压了压调门儿,得意地说:“我几年私塾岂是白读的!以前是真人不露相,现在儿子都出来了,关键时候就得显山露水。”<br>    苏清红听罢,眼睛一亮,也笑说:“瞧把你美的!”<br>    苏清红想了想,有些迟疑:“理儿的名字,要不再问问村里哪位老先生?”<br>    “就这几个字好,好歹我也读过书,晓得些圣贤之道,这几个字定然不差。”蓝怀紫找到了感觉,语气肯定、自信,仿佛成了那独步学林的大才子了。<br>    苏清红见丈夫美气样,正欲再说些什么时,却听客厅有人在嘁:“阿紫,阿紫,里屋有人在吗?”<br>    蓝怀紫听出是二哥蓝怀智来了,转身卷起门帘就出客厅去了。<br>    小小客厅挤满了人,大哥大嫂、二哥二嫂,还有大大小小的侄儿侄女等一干至亲都来祝贺热闹了。他招呼大哥、二哥坐下,大嫂、二嫂及侄儿侄女却蜂拥着进了内房去看蓝理。<br>    里屋,几个女人敞亮的声音传来,里屋又是一个热闹世界。<br>    苏清红说:“谢谢大嫂、二嫂你们来看我。”<br>    大嫂不急不慢地说:“一家嫂子不说二家话。来,让我们看一看宝贝侄儿。对了,阿红,名字取了吗?”<br>    苏清红说:“取了,叫蓝理,道理的理,阿紫取的。”<br>    二嫂快人快语,嗓子亮说:“好,名字响亮。”然后,关爱看着蓝理说,“理儿,你看看,谁来看你啦。你看,大伯母、二伯母,还有哥哥姐姐都来啦。”<br>    客厅里,蓝怀紫沏了一壶茶,给二位兄长的杯子满上。<br>    闽南是一个产茶的地方。当地人,无论穷也好,富也好,有客人到家,都会沏上一壶茶香,奉上一片热情。石椅社前的小溪,唤作赤蓝溪。溪水潺潺,水清如许,经年不息地流向大海。小溪西边的丘陵是蓝氏族人开辟的茶园,一到了采茶季节,家家户户都做起茶来,茶香随风飘荡,好不沁人心脾。农家闲来无事,或忙里偷闲,沏一壶自家做的清茶,亦可聊以冲淡清贫日子压在门楣上的窝心气。<br>    大哥蓝怀迥呷了一口杯中的茶水,看了一眼壶中的茶叶,汤色清澈,叶形舒展,先自出声说:“自家做的乌龙茶就是好。”<br>    漳州是乌龙茶发祥地,无论哪家哪户,制作乌龙茶的手艺都很精到。宋茶道卿张睿轩对漳州乌龙茶工艺赞不绝口,遣其三个儿子落户山清水秀的华安仙都,种植经营乌龙茶。仙都有一口月亮泉,甘美清泠,以其水浇育、沏制出来的茶为佳茗上品。<br>    蓝怀迥听到里屋说话声,问说:“孩子叫蓝理吗。”<br>    蓝怀紫答道:“对。大哥,你们觉得好吗?”<br>    蓝怀迥叹道:“我们老百姓爱讲理,可问题是没人跟我们老百姓讲理。”<br>    蓝怀智堵住大哥的话,说:“大哥,蓝理刚出世,我们这些做大人的要多讲吉利话。没人跟我们老百姓讲理,我们老百姓自个儿讲就行了。我们势不如人没错,但弱者不要老是一副弱者心态。”<br>    蓝怀迥拍了拍额头,微笑道:“对,瞧我这做大伯的,老了还该掌嘴。”<br>    蓝怀智也笑了:“阿紫,我们兄弟仨就属你识字多,是个大才子,阿紫你说好就好。”<br>    蓝怀紫说:“我这样的也是大才子,那漫山遍野的人不都是大才子吗。”<br>    他这么一说,兄弟仨乐了。茶香亦随着那悠然乐意,飘出了蓝家窗棂子,飘荡在瓦蓝深邃的天空中。<br>    2<br>    蓝理出生不久,清廷与郑成功之间的战火延至漳浦。<br>    顺治四年(1647)秋天,郑成功派郑军攻陷漳浦、云霄,进驻诏安。冬天,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年号肇庆。郑派光禄卿陈士京前去朝见桂王,桂王封郑为延平公。郑开始改用桂王永历年号。<br>    顺治七年(1650),郑进攻潮州,清总兵王邦俊率部抵御。郑军失利后转而进攻碣石寨,仍攻不克。是年,郑将厦门改称思明州,以明其志。翌年,桂王下诏,令郑救援广州,带兵南进驻扎在平海。出师不利,郑军返回厦门。此时,清军已完全占领福建沿海地区,郑数万兵马只得据守金门、厦门、铜山等岛屿。<br>    顺治九年(1652),郑发兵攻克海澄,清总督陈锦领兵前往救援,在漳州东郊交战,清军溃败。郑向东进军在泉州停留,再回军取下诏安、南靖、平和,后围攻漳州。<br>    顺治见福建局势反复,不能底定,遂以招抚之策劝谕郑归顺。郑无意受招抚,反而更加积极备战。顺治十一年(1654),郑一面出兵北上攻打崇明,声威及长江上游;一面又出兵攻打漳州,清千总刘国轩以漳州城来向郑进献,郑军继续前进,又攻陷同安,郑部将甘辉攻克仙游,福建告急。<br>    翌年,清朝调整战略,顺治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征讨郑成功。济度入闽,从汀州一路打来,收复漳州。<br>    顺治十三年(1656),郑大将黄梧因不满郑成功的猜忌,献海澄城投降清军,向清廷献策迁界。济度收复漳州及沿海几县后,就在漳州主持剿海军事。鉴于黄梧为清廷献策纳降的功劳,济度奏报顺治帝,封黄梧为海澄公,一等公爵,世袭十二次,并令其镇守漳州。清军进驻漳州一带,形势对郑军不利,郑成功只得收兵退回厦门、金门、浯屿三岛。海面作战是郑军强项,济度率部再次进攻郑军,结果久攻不克。<br>    顺治十七年(1660),顺治又命令靖南王耿继茂移兵镇闽,并任罗托为安南将军,继续征讨郑军。<br>    光阴荏苒,蓝理在纷乱的年月里,长成了懵懂少年。蓝理下面陆陆续续添了五个弟弟、两个妹妹。孩子一多,加上经年不断的战乱,蓝家的生活越发艰难了。蓝理也只得早早结束了私塾生涯,四处拜师习武。他天生一副健壮的体魄,虎背熊腰,膂力超人,只是一直不遇良师,武艺进展缓慢。<br>    这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东方微微泛出白光,星星若隐若现,村子里仅剩的几只公鸡稀疏的打鸣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br>    蓝理往肚里随便塞点东西,就赶去给寨子另一头的富贵人家打零工。穿行在寨子中的田地间,晨风吹拂,格外清爽。<br>    鱼肚白的天空染上了一层橘红,渐次扩大;星星渐渐隐去,细碎铅色的云块,好像在红绸子上镶上了黑色花纹。蓝理刚刚还清爽的心情,忽如那云块般黯淡下来:人穷,心情也跟着穷。胡思乱想着,就到了富人家。<br>    一进门,管家就吩咐他清洗磨房里的用具。他干活利索,不一会儿,就把该洗的东西都洗完了。出了磨房,他主动到大厅里帮忙干活,不料仆役故意作弄,害他失手将东家的雕花瓷瓶给摔碎了。东家找上门索赔,蓝理有口难辩。<br>    蓝怀紫赔不起,一上火,大骂儿子:“三岁看大,八岁看老。你都这么大了,难道还不懂事!整天舞刀弄枪的,就会闯祸!”<br>    他随手抄起一根儿子练功用的白蜡杆劈头盖脸打下,妻子怎么拦也拦不住。<br>    蓝理蒙冤受气,既不格挡,也不答话,拔脚就走。<br>    母亲心疼儿子,见状喊道:“理儿,你去哪?”<br>    蓝怀紫怒气更盛:“让他走,看他能走到天边去!”<br>    苏清红急得带了哭腔:“这怎么行,孩子可是我们的心头肉啊!”<br>    母亲的话,蓝理都听到了,可他还是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大门。<br>    刚开始,蓝理漫无目的地走着,不想却往漳州城走了。差不多在中午时分,他过了长桥,到了官浔。时值冬盛,冷风扑鼻,路上走路好生艰难。<br>    到了官浔,蓝理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口有些渴,见溪水清澈见底,阳光下,水面还泛起缕缕雾气。他伏下身子,掬了几口溪水,心情好了起来。<br>    这条小溪叫策士溪。蓝理以前听老人讲过,漳浦东面有一条策士溪,宋朝皇帝因元兵追赶南逃时,在这儿册封进士,故名策士溪。<br>    蓝理看着从面前静静流淌的溪水,不禁有些出神,他忽觉自己好似也在逃难,宋朝皇帝南逃,是往西走的,自己再往东就不对了。他往前头望去,巍峨的九龙岭横亘在眼前。<br>    他踌躇了,想要回家,可又不甘心。中午已过,他肚中饥饿,想向就近的村民讨些食物充饥,又不好意思。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他来到了官浔灵慈宫。此时,红日西沉,天色逐渐暗了下来。<br>    蓝理看里面没人,准备进去。闽南人信佛崇道,宋朝有佛国之称,大大小小的庙宇,一般都会摆放些供品。蓝理想:“进去拿点供品填填肚子也好,晚上也就在里面对付算了,总比睡外面强。”<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长于乱世的孟浪少年<br>    第二章 初入江湖<br>    第三章 从含冤入狱到发奋投军<br>    第四章 血与火中升起的将星<br>    第五章 激烈的人生注定没有坦途<br>    第六章 慷慨请缨,直面台海风云<br>    第七章 破肚将军,救帅先锋<br>    第八章 “平台首功”,“所向无前”<br>    第九章 重修普陀的“菩萨将军”<br>    第十章 一座牌坊,一种精神<br>    第十一章 大起大落之后的感悟<br>    第十二章 廷珍头角峥嵘,鼎元九试不售<br>    第十三章 官逼民反<br>    第十四章 请乘长风破千里浪<br>    第十五章 平乱尤不忘施恩于海外赤子<br>    第十六章 平台元戎隔海遥祭叛军首领<br>    第十七章 台变复起,确应深长思之<br>    第十八章 为民请命,处处风波<br>    第十九章 为全台百姓呕心沥血<br>    第二十章 帅才与治才<br>    第二十一章 不愧为筹台宗匠<br>    第二十二章 是急流勇退,还是官场无奈<br>    第二十三章 举贤不避亲,雍正动容<br>    第二十四章 古懋深醇,直与西汉人一鼻孔出气<br>    第二十五章 山河呜咽大星沉<br>    终章<br>    附录一:主要参考书目<br>    附录二:蓝氏三杰大事记<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