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楚辞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097695
  • 作      者:
    詹杭伦,张向荣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未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
作者简介
  詹杭伦,1954年生,出生于浙江杭州,籍贯四川荣县。西华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硕士,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新修《清史·文学艺术志》联系专家、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兼辞赋委员会主任。首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台湾逢甲大学,明道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学、古代诗学、辞赋学、中国古代文论,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已出版学术专著十二部,主编著作八部,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另有古体诗词律赋作品《天佑诗赋集》、音像制品《经典家书故事》等。
  张向荣,1983年生,山东安丘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诗经学。
展开
内容介绍
  《楚辞解读》以明代夫容馆刊《楚辞章句》为底本,对该书收录的全部楚辞作品作简明扼要的校勘、注释、分段及全文解读,意在为大学生和其他楚辞爱好者提供一种版本可靠、作品齐全、文意疏通的楚辞读本。书前有长篇导论,介绍楚辞之价值,楚辞名称的由来、先秦两汉楚辞的特征、楚辞研究的历史,以及楚辞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等,可以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楚辞》作为国学经典,是与《诗经》齐名的集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梁启超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可见。阅读欣赏《楚辞》是中国人基本的文化修养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诗》的独特性首先在于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尤其是“比兴”成为中国历代诗歌所遵循的书写准则;其次,《诗》中的国风部分,大都是被搜集和保存下来的民歌,因此格外具有民歌的那种朴素、真诚的风格。尽管不必要以“现实主义”的套语来概括《诗》,但《诗》的写实性的确影响了后代的诗人,诸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来描写现实,从而奠定自身地位的。这种“诗言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精神,正是《诗》带来的。
  而楚辞的独特性则与《诗》恰好互相补充。楚辞也继承了《诗》的那种比兴的书写手法,但楚辞之所以令人感动,第一是因为那直抒胸臆的抒情力量和奇特无比的想象力。第二是楚辞都是由文人,更严格地说就是由屈原及其追随者写成的;篇幅也从《诗》那种短篇或者中篇一跃变成长篇巨制。容量的扩大和作者地位的凸现,使得楚辞格外具有个性和表现力。
  第三是楚辞的句子突破了《诗》那种四字句的格局,每句字数不等,少则两三字,多则十余字,多用“兮”字,句法亦错落有致,这也从形式上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令情感更加充沛。固然这并不一定要用“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这个术语来自西方,往往是感伤、忧郁的代名词)来加以概括,但它的确是一种楚地特有的抒情精神,它依附于一种对理想主义高
  蹈的、执著的追求,表现为个体张扬的、浓烈的抒情情感。后代的诗人如李白,就很明显地继承了这种精神。
  当然,诗骚的传统是由后人来认定的。上古之时的看法却未必如此,我们有必要问一句,为什么楚辞在当时被称作辞而不是诗?这就与《诗》在当时的地位有关。
  《诗》被称为《诗经》,最早见诸《庄子·天运》,不过意思是“典籍”,《诗》真正成为经典还是在汉代。但是,《诗》之所以在汉代被列为经,是因为它本身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已经具有了经典的价值和地位。当时的士大夫之间辩论、在诸侯的朝堂之上对问都需要引用《诗》,今天能见到的先秦史书和诸子之书,引用《诗》比比皆是。因此,《诗》往往被特指《诗三百》。而楚辞则不会被称作诗。到了汉代,被经典化了的《诗》地位更加稳固,汉代人更不会称楚辞为诗了。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卷《离骚》解读
第二卷《九歌》解读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第三卷《天问》解读
第四卷《九章》解读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第五卷《远游》解读
第六卷《卜居》解读
第七卷《渔父》解读
第八卷《九辩》解读
第九卷《招魂》解读
第十卷《大招》解读
第十一卷《惜誓》解读
第十二卷《招隐士》解读
第十三卷《七谏》解读
第十四卷《哀时命》解读
第十五卷《九怀》解读
第十六卷《九叹》解读
第十七卷《九思》解读
附录一 传记祭文
附录二 著录序跋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