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雅颂」类诗新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54192
  • 作      者:
    元江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序[001]
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001]  四牡[005]  皇皇者华[009]  常棣[011]  伐木[016]  天保[019]  采薇[023]  出车[028]  杕杜[033]  南陔[036]

白华之什
白华[037]  华黍[037]  鱼丽[037]  由庚[040]  南有嘉鱼[040]  崇丘[042]  南山有台[042]  由仪[045]  蓼萧[045]  湛露[048]

彤弓之什
彤弓[051]  菁菁者莪[053]  六月[057]  采芑[065]  车攻[069]  吉日[074]  鸿雁[077]  庭燎[079]  沔水[082]  鹤鸣[085]

祈父之什
祈父[087]  白驹[090]  黄鸟[093]  我行其野[095]  斯干[099]  无羊[105]  节南山[108]  正月[115]  十月之交[122]  雨无正[129]

小昱之什
小曼[134]  小宛[138]  小弁[142]  巧言[149]  何人斯[153]  巷伯
[158]  谷风[161]  蓼莪[164]  大东[168]四月[174]

北山之什
北山[177]  无将大车[181]  小明[182]  鼓钟[188]  楚茨[191]  信南山[196]  甫田[201]  大田[206]  瞻彼洛矣[210]  裳裳者华[211]

桑扈之什
桑扈[214]  鸳鸯[216]  须弁[218]  车辖[221]  青蝇[225]  宾之初筵[226]  鱼藻[233]  采菽[234]  角弓[239]  菀柳[243]

都人士之什
都人士[245]  采绿[250]  黍苗[252]  隰桑[255]  白华[256]  绵蛮[260]  瓠叶[262]  渐渐之石[264]  苕之华[267]  何草不黄[269]

大雅
文王之什
文王[271]  大明[276]  绵[282]  械朴[290]  旱麓[292]  思齐[295]  皇矣[300]  灵台[309]  下武[312]  文王有声[315]

生民之什
生民[320]  行苇[328]  既醉[332]  凫鹥[335]  假乐[338]  公刘[341]  洞酌[348]  卷阿[350]  民劳[355]  板[359]

荡之什
荡[365]  抑[371]  桑柔[381]  云汉[391]  崧高[398]  燕民[403]  韩奕[408]  江汉[413]  常武[418]  瞻印[424]  召曼[429]

周颂
清庙之什
清庙[434]  维天之命[435]  维清[436]  烈文[437]  天作[438]  吴天有成命[439]  我将[441]  时迈[442]  执竞[443]  思文[444]

臣工之什
臣工[446]  噫嘻[447]  振鹭[448]  丰年[449]  有瞽[449]  潜[451]  雍[451]  载见[453]  有客[454]  武[455]

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456]  访落[458]  敬之[460]  小毖[461]  载芟[463]  良耜[467]  丝衣[468]  酌[470]  桓[473]  赉[474]
跋[519]

内容摘要

    《“雅颂”类诗新解》与元江先生所著《类诗新解》一样,是《诗经》研究和译介类书籍中一部最新、也是最好的书。好在给广大读者提供了最为可靠,好读的真经;为学者们提供了前此所无的,最为可靠的、便于批评的研究素材。两千多年来无数学者想要弄清的《诗经》原义,因此书而得以变得清晰。……胡适先先生说:“总而言之,你要懂得《诗经》的文字和文法,必须要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你要懂得诗三百篇中每一首的题旨,必须撇开一切《毛传》、《郑笺》、《朱注》等等,自己去细细涵咏原文。但你必须多备一些参考比较的材料,你必须多研究民俗学,社会学,文学、史学。你的比较材料越多,你就会觉得《诗经》越有趣味了。”《“雅颂”类诗新解》是符合胡适先生此言的唯一著作。
    《诗经》这一部书,可以算作中国所有的书籍中最有价值的;里边所载的诗,有的已经二千余年了,有的已经三千年了。我们要找春秋时人以至西周时人的作品,只有它是比较的最完全,而且最可靠。我们要研究文学和史学,都离不开它。它经过了三千年,本质还没有坏损,这是何等可喜的事!我们承受了这份遗产,又应该何等的宝贵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