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读库.080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255883
  • 作      者:
    张立宪主编
  • 出 版 社 :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本书是08年第5辑。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立宪,出版人,现居北京。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策划过一些文艺类图书,如《大话西游宝典》、《独立精神》等,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
展开
内容介绍
  2006年,命运多舛的文化刊物《万象》、《书城》在相继经历休刊复刊后,逐渐式微,更深入的走向精英知识分子小圈子趣味,一本由个人出资策划出版,以“有趣、有料、有种”为出发点的文化刊丛跃入我们的视野。《读库》就像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语园地,它的实验性和新鲜感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本书为《读库(0805)》。
展开
精彩书摘
  歌者夜行
  2008年9月29日下午两点,周云蓬来到“海淀公园”。下午四点他应该跟乐队一起为明天“摩登天空音乐节”的演出调音。他没吃午饭,想早点儿到,在公园旁边随便吃点儿,但公园附近没有饭馆,他说算了,坐到露天的白色塑料椅上,等着乐手们的到来。明天,这里将全是卖烤肉的、卖汉堡包的、卖意大利面和咖喱饭的,可现在这里只有一张张空椅子。三点半,他给小河打电话,小河住北五环外的北七家,还在地铁里。他又打给鼓手张蔚,张蔚也是“超级市场”乐队的鼓手,这会儿或许已经在海淀公园里面调音了?电话那头,张蔚说,他不知道下午四点就要调音,刚出门。张蔚住在五十公里开外的通州。
  放下电话,周云蓬没有说话。过一会儿,他说,我饿了。
  那天下午他一直没吃上东西。四点半轮到他调音,他背着头天刚拿到的新琴,托人从美国买的一把一万多块钱的Tyler。明天要演出的舞台原本是海淀展览馆,并不适合做音乐演出,工作人员放了许多把小伞来减少回响,但吉他声听起来还是太硬太脆,不时还有啸叫声。旁边的场馆里是电音舞台,他必须一头扎入自己的反馈音箱里,才能假装听不见那边的音乐。五点钟,张蔚出现。三个人快速地合了几首歌,啸叫声一直没停。而乐队另一成员,贝斯大鹏还在重庆,他要明天中午才能飞回北京。
  六点五十,周云蓬被热心的朋友送回他在清华的住处。走在暮色里,他有些烦躁,昂贵的新吉他不好使、话筒有啸叫、贝斯不在、调音乱七八糟,他还饿着肚子,这一切加起来让他无精打采。“明天你提醒我,买点白酒装在瓶子里带进去。”他说,“像这样,不喝点儿酒,怎么演啊?”
  9月30日下午四点,周云蓬从海淀公园北门艺人入口处进场,不断有人问他:你就是周云蓬吗?我可以跟你合个影吗?他多半就停住脚,全身定格一下,没有表情。后来他说,他不爱照相,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相片是什么样,人对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情总是不太情愿参与。还有人请他在节目单上签名,他犹豫一下,拿起笔,歪歪扭扭地写了一个“云”字,大大的,像幅画。
  他的演出在七点钟,六点四十上台调音。他背着用惯的旧琴,一把古典吉他,琴盒里塞着一瓶酒。或许待会儿到台上,酒和音乐会像上螺丝一丝一丝越上越紧,最终紧紧把情绪和技巧咬合在一起,把他的情绪和台下观众情绪都咬合在一起。那酒是从超市买的十八块钱的张裕VS金奖白兰地,“很难喝”,下舞台后他说。那时他已经喝了三百五十毫升的三分之一。
  五点,大鹏来了。六点二十,小河出现在后台。六点四十,张蔚从主舞台跑过来。人齐了。观众看到周云蓬.开始鼓掌。这是今年里他最大型的一次演出,他们热切地看着他,熟悉地跟他一起唱,在歌曲间隙熟门熟路地喊他的歌名:“唱《九月》!”“唱《一江水》!”“唱《中国孩子》!”
  他唱了首新歌,《一个人三次来北京》:“我想去动物园,却走到了通县,走得我两腿发酸。啊,北京北京,你就是个动物园,入被关在笼子里面。”观众开始轻笑。第二段,是“我”坐着汽车来,不小心开到立交桥上,“三天三夜在那桥上转。啊,北京北京,你就是个连环计,进来容易出去难。”观众大笑,鼓掌。“第三次来北京,我从那梦中来,租房子不要钱,警察也很可爱,房东有两个女儿一起爱上了我,搞得我心里很乱。”轰然大笑,不仅为了这歌里的幽默,或许还为这里头感同身受的体会,这温度相似的生活。掌声里的兴奋说明他正驾驭着近千人的情绪,漂浮在观众情绪之上,接近失重。
  唱歌的人,嘴角也露出一丝笑意。但是还没完,下面的歌词又把温度降下来:“啊,北京北京,你永远不黑天,所有的人都无法再做梦。啊,北京北京,你的太阳永不落,所有的梦都被你戳穿。”歌词是幽默调侃的,但和声是高亢悲凉的。他的歌里经常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基调,幽默有一个悲凉的衬里,或者,悲凉到极点,反而笑起来。余烬的颜色不是黑而是暗红,比黑暗更黑处不是黑,而是光。
  曾经他狂热喜欢舍斯托夫,以头撞墙与狂野呼告的哲学;如今他最喜欢的作家是契诃夫:“他把欢乐的事情写得那么辛酸,把心酸的事情写得那么欢乐,连死亡也是忧伤而温柔的。他把许多种复杂的情绪都调和在一起,我觉得好的东西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性。”
  音乐停止,在欢呼和掌声中他站起身,台上每个人都在走来走去收拾东西,只有他站在原地,抱着吉他,静静地等别人来带自己下台。
  第一章 陆地航行
  “那时我对自己提出的口号:像一个正常人一样。”
  ——周云蓬
  周云蓬.1970年12月15日出生在辽宁沈阳铁西区,父母都是工人。幼年患上眼疾,“整个童年充满了火车、医院、酒精棉的味道”。失明的过程,对他来说“就像白天到晚上,是缓慢的,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一生”。在经过四下求医,包括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去过南方小镇求治于江湖偏方之后,九岁时,他彻底失明。
  铁西区是沈阳的大型工业区,始建于1934年,由当时占领此地的侵华日军掌管主建。到了五十年代,苏联参与投资兴建。进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工厂接二连三倒闭,下岗入口达七十多万。
  周云蓬的音乐启蒙来自收音机短波里的邓丽君和刘文正。事隔多年,2006年5月8日,周云蓬和圈中朋友做了一个小型演出纪念邓丽君,文案出自周云蓬之手:
  邓丽君,我们音乐的后娘,我们色情的大姐姐;如果你生在二十一世纪的北京.一定会成为若干地下乐队的女主唱。北京的沙尘暴将使你的支气管无比坚韧,北京强悍的摇滚音乐入绝不允许你至死未嫁抱恨终生。
  我对老家的印象就是破破烂烂的。但音乐在生活中很普遍,人们对它甚至是狂热的。有一年春晚,张明敏唱了首《我的中国心》,第二天小商店就有放了,他们是拿小录音机对着电视录下来的,歌声里还夹着哇哩哇啦的噪音,那也牛。你要能有一盘盗版的张明敏的磁带,那就更牛了。
  我们住的工人区,小胡同里一家挨一家,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生个炉子呛得要命,上厕所要走很远,又特别脏。那时特别渴望有自己的小房子。艳粉街离我家特别近,就丽站地。那条街特别乱,在我们心目中是出流氓的地方。
  我爸爸是校办工厂的厂长,小时候经常有人到家里聊车床、螺丝、库房什么的,一点美感都没有。那种环境下,反而对音乐、对文学特别渴望。
  那时有些从监狱刑满释放的年轻人,弹琴弹得比较好。好像每个胡同都有这样的人,现在你根本看不到了。晚上,在工人区的胡同里,人们都光着膀子,端着大盆洗澡,两三个小伙子,拿着吉他,在路灯下唱着羞涩的流氓歌曲,诸如“我是一颗蓝宝石”。
  我们那时流传的好多磁带,是从监狱里流传出来的,要留着就好了。最早的是“铁门哪铁窗哪”,还不是迟志强,他是后来翻唱的了。也不知道是拿什么录的,听上去像小样。大家奉为经典,像听Nirvana一样听。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进监狱还是有一种浪漫情怀。进监狱一般都是因为打架,根本没有贪污这词,所以就是一些不会收敛的年轻人,人品上其实没什么大问题。
  是这种环境吧。这种耳濡目染,心里有这个种子,以后再从文字转行到音乐就非常顺利了。
  晚上听收音机短波,有个节目叫澳洲之声,九点到九点半是个点播节目,主要放刘文正、邓丽君,一般都是:马来西亚的刘小姐,点给印尼的某某某,为他点播一首:《何日君再来》。
  那时你听那种歌,简直是天籁!电台信号本身不清楚,你就拿着收音机,变着方向听。邓丽君的声音就从那里面传出来。那时刚开始发育,身边又没有任何爱情歌曲,你一听到邓丽君这种甜蜜的、异性的声音,真的是……音乐的震撼力,那个时候是最强的。
  她是我们这批七零年代出生的人的音乐启蒙者,而且也是你对异性、对懵懂的爱情的最初想象。而且她那种歌,在那种环境里还是挺协调的。你用的是小砖头似的收音机,周围都是破破烂烂的,她的歌也都是小镇之类的情绪。你要是特白领,周围都是富丽堂皇,听那种歌倒挺怪的。
  我上的是沈阳盲校,旁边就是沈阳师范学校,师范学生有时会来给我们念书。我发现那些抱着吉他唱歌的同学,总有师范女生去找他们。我不甘心被冷遇,就开始唱歌。那时吉他还没这么洋气,被称做六弦琴,而且弹琴的手法都是扫弦。吉他是二十多块钱买的“百灵牌”的二手吉他,学的第一首歌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一个朋友手把手教会我的。
  “我一直梦想着写作,当一个大作家。”多年后,三十八岁的歌手周云蓬这样跟我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偶像是托尔斯泰、泰戈尔。他喜欢去书店,进去就用深沉的嗓音问:请问,有没有《浮士德》?没有?那,《战争与和平》呢?那时他读书主要靠去图书馆借阅盲文书籍,而那里只有老版本的唐诗宋词称得上是文学书,结果就是,在“新民谣”的阵营里,除了相似的在城市里生活的小人物的感受,周云蓬的音乐里多了一种元素。因为信息的获得相对落后,因为盲人世界的限制,他反而迟缓地接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那一条河,只有他会在人声鼎沸的酒吧里,不疾不徐唱起“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个气息,你可以管它叫做是:中国的。
  我小时候,有一段无书可看,盲文书里就只有唐诗宋词,我看完,过一会儿,闲着无事拿起来又看一遍。后来看得几乎都能背下来。
  盲文书,图书馆里都有。但它都是很老的书,比如《毛泽东选集》,还有一些按摩的书,文学类的极少,《红楼梦》全是洁本,涉及谈恋爱的都给你删掉。我恨透那些删书的人了。比如说,贾宝玉初试云雨,整个就给你砍掉。标题也全改成:狡诈的袭人,黛玉之死。盲文书好多都是那样的。但我的渴望会更强,想看更多的书。《飞鸟集》那时我几乎都看烂了,提上一句我就能对下一句。
  那时总觉得只要看很多书,就会写得好,就玩命地找任何机会去看书。收音机里有文学节目就录下来,我录过史铁生、张承志,还有古诗词欣赏。录下来,反复地听。那时对阅读有病态的饥饿感。
展开
目录
歌者夜行口述:周云蓬 采访、撰文:绿妖 摄影:贺延光
周云蓬的诗和文
小九儿,杨丽坤 于少
再访河流 何伟(Peter Hessler)
“把音唱准了我们再谈感情” 杨子
沙滩北大二年 周清澍
爱因斯坦不在家
科学松鼠会文章选
方寸之间 李奔
奥巴马胜选演说(文言版) 译/东东枪
敦煌(十集电视记录片)
敦煌在路上 周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