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br> 导论<br> 第一章 梁实秋诗学体系中的几个主要方法范畴:“比较”、“整合”、与“持中”<br>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塑型<br> 一 殷实之家走出的谦和俊才<br> 二 儒家思想的守持与“实践理性”<br> 第二节 西学的熏陶<br> 一追寻西方诗学的源头<br> 二 领悟“新人文主义”的真谛<br> 第三节 影响梁实秋的人与书<br> 第四节 “比较”、“整合''与“持中”,新批评方法的初步尝试——以《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为例<br> 第五节 梁实秋诗学体系的形成<br> <br> 第二章 开放的“古典主义”一“背靠历史,融化中西”的文学观<br> 第一节 “古典主义”略考<br> 一 “古典”、与“古典主义”的概念<br> 二 “古典主义”传统的流变<br> 第二节 粱实秋的“古典主义”诗学观<br> 一 现代文学语境中的“古典主义”思潮与梁实秋<br> 二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诗学观<br> 第三节 开放的“古典”<br> 一 “古典”的延展<br> 二 “向心”而非“线性”的文学发展观<br> 三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文学的“自律”与“他律”<br> <br> 第三章 “人性”——中西文化、文学对话的契机<br> 第一节 “人性论”——梁实秋诗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br> 一 儒家思想与“新人文主义”的“二元人性论”的对接<br> 二 中西方自然人性论<br> 三 梁实秋的“理性人性论”<br> 第二节 人性烛照下的超越<br> 一 中西文化、文学融合的契机——人性<br> 二 文学“形上之思”的追求<br> 三 “人的法则”与“物的法则”——对科学主义的反拨<br> 第三节 历史的透视<br> 一抽象的人性与个性<br> 二 人性与时代性<br> 三 人性与阶级性<br> <br> 第四章 “理性”——“健康”、“理想”的文学<br> 第一节 中西方理性观的深度整合<br> 一 人文主义对儒家思想的激活<br> 二 理性——文学的纪律<br> 第二节 理性规约下“健康”与“理想”的文学<br> 一 文学内容<br> 二 文学形式<br> 三 文学思潮<br> 第三节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br> 一 理性与“更高意志”<br> 二 理性与想象<br> <br> 第五章 伦理——“无目的的目的性”<br> 第一节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的审美范式<br> 一 “取古”与“通今”<br> 二 伦理与道德<br> 第二节 伦理的内容——对传统伦理的丰富与延展<br> 一 人生与伦理——“真”与“善”的相互认同<br> 二 文学的严肃性<br> 三 文学的思想性<br> 第三节 伦理的实质——挣扎与超越<br> 一 “美”与“善”<br> 二 伦理选择的意义与价值<br> <br> 结语<br> 参考文献<br> 中文文献<br> 英文文献<br> 后记<br> 补记内容摘要
《比较诗学语境中的梁实秋诗学思想研究》主要着力对处在上个世纪初期中西文化、文学思想激烈碰撞大背景之中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探讨贯穿其整个诗学思想的几个方法论范畴(“比较”、“整合”、“持中”)以及主要诗学概念(“古典主义”、“人性”、“理性”、“伦理”),进而论证梁实秋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在吸收中西诗学思想的过程中、在与主流诗学思想的对峙中尝试构筑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梁实秋融通中西诗学思想的胸襟和勇气、坚持思想创新必须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治学路径,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当上中国学人的诗学实践活动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借鉴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