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
提要:前人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的“道”的四种解说。黄侃和刘永济把刘勰的“道”理解为“自然”,有其合理性。本文提出刘勰的“道”就是古老的“天道自然”。刘勰的“道”具有衍化“文”的功能,可以分为三层次:自然之文、人工之文、艺术之文。刘勰的“原道”论与“物感”论对应。刘勰的“道心神理”说属于朴素的存在论,它具有现代意义。
《原道》是《文心雕龙》一书的首篇,它跟下面的《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四篇,构成刘勰自己所说的作为总纲的“文之枢纽”。刘勰在《原道》这篇文章里主要是要确立自己的文学观,探讨文学的本源。“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序志》篇中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也是说明这个意思。刘勰把他著作的前25篇称为“纲领”,后25篇称为“毛目”,那么这篇《原道》就可以理解为它的“纲领”中的“核心”之作了。
一、对刘勰的“道”的四种解释
刘勰既然认为,文学原于“道”。那么,这“道”是什么呢?刘勰在篇中有“自然之道”和“道之文”的说法。怎么来理解刘勰关于“道”和“道之文”的说法,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四种看法:第一种,认为刘勰的“道”,就是儒家的以礼教为核心的“道”,因为“文之枢纽”有五篇,其中头三篇是“原道”、“征圣”和“宗经”,这三篇在一个思想线索上,既然“征圣”和“宗经”是鼓吹儒家思想的,那么由此可以推测第一篇“原道”中的“道”自然也就是儒家礼教之道了。
刘勰的确在一系列篇章中推重儒家圣人及其经典,所以学界不少人这样认定“原道”的“道”,不能说是没有根据的。本篇也重点谈到孔子的作用。但是文章没有把孔子作为文章的源头,而是把自然万物作为文章的源头。文章开头那些赞美大自然的话,特别引人注目。而且把“道”理解为儒家之道这种理解有一个明显的局限,它主要不是从本篇的理论切入,而是由别的篇来推测此篇,它的根据不是“自证”,而是“旁证”,在有“自证”的情况下,为什么要采用力量不足的旁证呢?这是值得怀疑的。还有,刘勰作为一个精通佛典的人,在儒家逐渐式微的背景下,是否完全忠实于儒家一家,也是可以研究的。另外,“原道”、“征圣”和“宗经”三篇以及后面的“正纬”、“辨骚”同属于“文之枢纽”,应该联系起来考察,弄清楚这五篇的关系,那么我们对刘勰的“道”是什么也许就会有更清楚的理解。这个问题较为复杂,我将在后面加以辨析。
第二种,认为刘勰的“道”是道家之道,认为是道家的“先天地生”为“天下母”的“道”,刘勰把“道”与抽象的神秘的“神理”相联系,是先验的东西,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因此刘勰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例如钟子翱、黄安桢的《文心雕龙论写作之道》就持这种看法。刘勰的《文心雕龙》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养料是一个事实。刘勰的著作中确有道家思想。但把“原道”的“道”完全断定为道家之“道”缺乏足够的论据。而且这种看法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相提并论,似有把刘勰的思想“现代化”之嫌。
第三种,刘勰的“道”是兼有儒、道两家的道,即认为刘勰以儒家思想为主,也不排斥道家的影响,魏晋玄学就往往以道家思想来说“易”,所以刘勰的“道”兼有双重的意思,广义的是“自然之道”,狭义的是“儒家之道”。这其中又有“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和“儒体道用”的说法。其中也有学者认为刘勰由当时王弼、郭象的“明教本于自然”这一点切入,说明吸收了儒、道两家观念的玄学是刘勰《原道》篇的思想基础。这一派人看到了刘勰的思想的复杂性,看到了《文心雕龙》思想资源的多样性,“道”的多义性,是值得称道的。但其说法比较笼统,似应进一步厘清。
第四种,刘勰的“道”就是“自然之道”,是自然本身。持此说的有国学大师黄侃等。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在解释刘勰的“自然之道”时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