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含说李渔有伤风化,这样一个形象一定在与董含同时并与他持有同样伦理观的文人当中有着广泛的认同,因为据《李渔传》所载,李渔当时是闻名于世的。还有一些说法也与董含大同小异,可以证明这一形象。〔1〕其实,董含批评李渔的诗文集《笠翁一家言》“坏人伦、伤风化”不但没有根据,反而说明董含自己从未认真读过《一家言》。显然,董含对李渔的诋毁是源于儒家道学的主流文化与实用开放的新兴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董含出身权贵之家,熟读五经四书,1661年举进士,自认是正统儒家文化的传道者,是已确立的儒家价值观的卫道士。在董含看来,儒家学者必须遵循基本的儒家伦理和功名事业,包括(1)以农为本,经商则有损个人道德;(2)文以载道,文体当取说教式,内容一定要讲求道德;(3)个人行为必须符合儒家规范,诸如忠、义、勤、俭、忍,以及自我节制,不求奢华享乐。所以,当李渔公开表示经商发财,组织家庭戏班创收利润,撰写煽情的通俗小说来赚钱,纵容物质奢侈和感官享乐,随心所欲谈论性爱及其两性关系的开放,这些都触犯了董含所主张的基本的儒家思想意识。他自然要对李渔表示蔑视,甚至盲目指责李渔,也就是说,当任何人的价值观只要是倾向于个人化的新兴文化时,那么董含这类人都会提出批评;而这种新兴文化产生于城市中,其特点是在事业追求和生活价值上都主张个人主义、思想开放以及物质上的实用主义。
……
此书曾荣获美国第一权威之书评杂志《精选》(choice)所评的“当年杰出学术著作奖”(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 of the Year)。其评语为:“该书从宏观视角给人以启迪,不但以严谨负责的学者态度阐明中国的艺术、文学与文化,而且还能做到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尤其令西方读者感兴趣的则是那些有关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处境的章节及段落……这部丰富而有趣味的著作描绘出一幅很有光彩又独到精致的李渔肖像,历史学家张春树与骆雪伦对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价值观的转变进行了透彻的阐述。这不仅是一部传记,而且是对于一个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的相当杰出的考察。”
李渔是一位奇才:他一生专长于戏剧创作与表演、古今体诗文与评论、医学、园艺学及机械工程,同时又为史学家、法学家、出版家、书商等等。所以要全面研究李渔这个奇人的一生非具百科全书之学识是不能竟工的。但是今日张春树与骆雪伦之专著却是这样包罗百科的万全之书!
——《亚洲史学》(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一个极佳的开场乐章,从而进入囊括从货币流通、妇女教育、出版历史,直到男同性恋、建筑设计及望远镜的制造和传播这众多的文献与史学的细节。
——《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张、骆二氏这部“大书”真是一本研究17世纪中国之百科知识之宝库。……只就研究17世纪中国之戏剧与小说来说,它是一部必备必读之书。
——《中国文学评论》((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