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志异》到「俚曲」:蒲松龄新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20966
  • 作      者:
    邵吉志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从〈志异〉到“俚曲”:蒲松龄新解》》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主要对蒲松龄的情感观照、人伦观、刺世的方式和意味、表演艺术的风韵等内容作了介绍,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作者简介
    邵吉志,1973年生,199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和2003年先后考入山东大学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和影视动画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参编《中外文学欣赏》(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蒲松龄俚曲”与《聊斋志异》是蒲松龄贡献给中国文学史的双璧,也是中国说唱和戏曲文学的奇葩,蒲松龄即使没有创作其它文学作品,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可以不朽了。但是,多年来,研究“蒲松龄俚曲”的论著相当冷落,相对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研究而言,“蒲松龄俚曲”的研究更是冷落得不成比例。这种状况对于蒲松龄的研究不利,对于中国说唱文学的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也都不利。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本书是“文史哲博士文丛”之一,该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主要对蒲松龄的情感观照、人伦观、刺世的方式和意味、表演艺术的风韵等内容作了介绍,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蒲松龄的情感观照<br>    分析作家的情感观照对于理解作家作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曾经在很长的时期内我们理解蒲松龄的情感观照,多是借助“作家生平思想”研究和《聊斋志异》作品分析,比如:通过解读《聊斋志异》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女性期待;通过解读《聊斋志异》中科举制度的描写,分析作者的坎坷经历及其愤激的心灵;通过解读《聊斋志异》中家庭生活的描写,分析作者的家庭人伦观。这样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果,为我们理解提供了帮助,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蒲松龄是一个艺术素养很全的作家,他笔下的艺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小说《聊斋志异》外,还有戏曲体与说唱艺术体作品“蒲松龄俚曲”、诗、词等多种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从多个侧面体现出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倾向。这里我们仅从《聊斋志异》与“蒲松龄俚曲”对比的角度,借助.作者生平思想研究,试图更加全面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观照。比如:我们多讲《聊斋志异》的文士情趣,但在“蒲松龄俚曲”中这种情趣却退至更深层的叙述中,表层上的叙述情感被另一种叙述情感替代了,那就是以尘世中一般劳动人民的视角关注社会人生,这种视角我们称之为“俚人视角”。在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作者情感观照的巨大差别,在《聊斋志异》中多表现为源自心灵的文士情怀,在“蒲松龄俚曲”中则多表现为直面人生的俚人视角。
展开
目录
序言<br>绪论<br>第一章  蒲松龄的情感观照<br>第一节  源自心灵的文士情怀<br>第二节  直面人生的俚人俚趣<br>第三节  情感变化的审美意义<br>第二章  蒲松龄的人伦观<br>第一节  孝悌观<br>第二节  夫妇观<br>第三节  嫡庶观<br>第三章  刺世的方式和意味<br>第一节  直陈其事与顺势一击<br>第二节  冷嘲热讽与揶揄戏说<br>第四章  女性形象的雅量与泼性<br>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雅量<br>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泼性<br>第五章  文士形象的意气和庸俗<br>第一节  文士形象的意气<br>第二节  文士形象的庸俗<br>第六章  文言雅致与俚语风味<br>第一节  文言雅致<br>第二节  俚语风味<br>第七章  谐趣性和喜剧性<br>第一节  《聊斋志异》的谐趣性<br>第二节  “蒲松龄俚曲”的喜剧性<br>第八章  新解读散论<br>第一节  解剖人性的弱点<br>第二节  咏叹磨难的人生<br>第三节  蒲松龄的历史观<br>第九章  表演艺术的风韵<br>第一节  蒲松龄俚曲文体特征的再认识<br>第二节  戏曲体与说唱体的结构艺术<br>第三节  蒲松龄俚曲的叙事波澜<br>第四节  蒲松龄俚曲语言的动作性<br>第五节  蒲松龄俚曲的节奏艺术<br>第六节  蒲松龄俚曲在说唱和戏曲史上的地位<br>附录<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