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诸子散文
古老、简约的散文《尚书》、《春秋》
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即《诗经》,没有韵的称《书》,即《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史学著作,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集,中国还没有比《尚书》更古的书留到现在。“尚”者,远古、上古之意,《尚书》也就是“上古之书”。到了汉代,《尚书》被儒家尊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尚书》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极为宝贵的文献。《尚书》原有多少篇,难以考定。《尚书》有两种本子,一种叫“今文《尚书》”,一种叫“古文《尚书》”。在秦始皇大肆焚书时,有个名叫伏生的读书人,将自己收藏的一部《尚书》装在屋墙的夹壁里面,偷偷地保存下来了。秦朝灭亡以后,汉代重视文化,搜集散落的典籍加以整理,《尚书》是重点寻找的古籍之一,朝廷得知伏生藏有一部《尚书》,汉景帝就派晁错去求取这部古书。伏生是山东人,快一百岁了,行动很不方便,于是晁错专程到了山东。晁错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政论家,又很受汉景帝的器重,被称为汉景帝的智囊,他专赴山东求取《尚书》,可见朝廷对《尚书》的重视。晁错见到年迈的伏生并说明来由,伏生很爽快地献出了《尚书》,由于此书是从伏生的手里得到的,所以称作“伏生《尚书》”。伏生收藏的是一本篆体古文《尚书》,读起来文字很不容易辨认,伏生便建议改成当时流行的隶书,但伏生那时由于年纪太大已不怎么能讲话了,加之方言又很重,与晁错难以交流,就由伏生的女儿将双方的语言进行翻译沟通,这样伏生和晁错一起商量研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将篆体古文《尚书》改成了当时流行的隶书《尚书》,这样,伏生《尚书》即称“今文《尚书》”。这部《尚书》带回朝廷后,朝廷很快决定将它列为官学书目,传授博士。据记载,《尚书》原有一百多篇,规模很大,但汉代征集到的伏生《尚书》只有二十九篇,有一篇《泰誓》后来又失传了,所以保存下来的今文《尚书》只有二十八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