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杨绛文集.散文卷.上,干校六记 丙午丁未年纪事 将饮茶 杂忆与杂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75621
  • 作      者:
    杨绛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杨绛文集·散文卷(上):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将饮茶、杂忆与杂写》一半是翻译,一半是创作。创作包括戏剧、小说和散文。散文又有杂忆杂写等随笔以及由专题研究、累积了心得体会的文论。
展开
内容介绍
    《杨绛文集·散文卷(上):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收入单行本《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将饮茶》和《杂忆与杂写》等四部。前两部记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亲历亲见,以及她在那场运动中充当“陪斗者”的种种经历。《将饮茶》包含了作者《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和《记钱锺书与》等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杂忆与杂写》选收了作者怀人忆旧的文章三十余篇,作者为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所写的序文、前言,以及作者的讲演、发言和有感而发的小品文等共二十余篇,这些文章读来亲切感人而又发人深省。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下放记别<br>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全体人员先是“集中”住在办公室里,六、七人至九、十人一间,每天清晨练操,上下午和晚饭后共三个单元分班学习。过了些时候,年老体弱的可以回家住,学习时间渐渐减为上下午两个单元。我们俩都搬回家去住,不过料想我们住在一起的日子不会长久,不日就该下放干校了。干校的地点在纷纷传说中逐渐明确,下放的日期却只能猜测,只能等待。<br>    我们俩每天各在自己单位的食堂排队买饭吃。排队足足要费半小时;回家自己做饭又太费事,也来不及。工、军宣队后来管束稍懈,我们经常中午约会同上饭店。饭店里并没有好饭吃,也得等待;但两人一起等,可以说说话。那年十一月三日,我先在学部大门口的公共汽车站等待,看见默存杂在人群里出来。他过来站在我旁边,低声说:“待会儿告诉你一件大事。”我看看他的脸色,猜不出什么事。<br>    我们挤上了车,他才告诉我:“这个月十一号,我就要走了。我是先遣队。”<br>    尽管天天在等待行期,听到这个消息,却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可是只差几天,等不及这个生日,他就得下干校。<br>    “为什么你要先遣呢?”<br>    “因为有你,别人得带着家眷,或者安顿了家再走;我可以把家撂给你。”<br>    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他们全所是十一月十七日走。<br>    我们到了预定的小吃店,叫了一个最现成的沙锅鸡块——不过是鸡皮鸡骨。我舀些清汤泡了半碗饭,饭还是咽不下。<br>    只有一个星期置备行装,可是默存要到未了两天才得放假。我倒借此赖了几天学,在家收拾东西。这次下放是所谓“连锅端”——就是拔宅下放,好像是奉命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没用的东西、不穿的衣服、自己宝贵的图书、笔记等等,全得带走,行李一大堆。当时我们的女儿阿圆、女婿得一,各在工厂劳动,不能叫回来帮忙。他们休息日回家,就帮着收拾行李,并且学别人的样,把箱子用粗绳子密密缠捆,防旅途摔破或压塌。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br>    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可准备的呢。准备的衣服如果太旧,怕不经穿;如果太结实,怕洗来费劲。我久不缝纫,胡乱把耐脏的绸子用缝衣机做了个毛毯的套子,准备经年不洗。我补了一条裤子,坐处像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龟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他说,不用筹备得太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br>    转眼到了十一号先遣队动身的日子。我和阿圆、得一送行。默存随身行李不多,我们找个旮旯儿歇着等待上车。候车室里,闹嚷嚷、乱哄哄人来人往;先遣队的领队人忙乱得只恨分身无术,而随身行李太多的,只恨少生了几双手。得一忙放下自己拿的东西,去帮助随身行李多得无法摆布的人。默存和我看他热心为旁人效力,不禁赞许新社会的好风尚,同时又互相安慰说:得一和善忠厚,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br>    得一掮着、拎着别人的行李,我和阿圆帮默存拿着他的几件小包小袋,排队挤进月台,挤上火车,找到个车厢安顿了默存。我们三人就下车,痴痴站着等火车开动。<br>    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慢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进断,岸上就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进断的彩带好似进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千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进就断。<br>    默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几次回头望望,车还不动,车下还是挤满了人。我们默默回家;阿圆和得一接着也各回工厂。他们同在一校而不同系,不在同一工厂劳动。<br>    过了一两天,文学所有人通知我,下干校的可以带自己的床,不过得用绳子缠捆好,立即送到学部去。
展开
目录
    干校六记<br>    小引<br>    一  下放记别<br>    二  凿井记劳<br>    三  学圃记闲<br>    四  “小趋”记情<br>    五  冒险记幸<br>    六  误传记妄<br>    <br>    丙午丁未年纪事<br>    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br>    一  风狂雨骤<br>    二  颠倒过来<br>    三  一位骑士和四个妖精<br>    四  精彩的表演<br>    五  帘子和炉子<br>    六  披着狼皮的羊<br>    七  乌云的金边<br>    <br>    将饮茶<br>    孟婆茶(胡思乱想,代序)<br>    回忆我的父亲<br>    回忆我的姑母<br>    记钱锺书与《围城》<br>    一  钱锺书写《围城》<br>    二  写《围城》的钱锺书<br>    收藏了十五年的附识<br>    隐身衣(废话,代后记)<br>    <br>    杂忆与杂写<br>    自序<br>    大王庙<br>    我在启明上学<br>    记杨必<br>    赵佩荣与强英雄<br>    阿福和阿灵<br>    记章太炎先生谈掌故<br>    “遇仙”记<br>    临水人家<br>    车过古战场——追忆与钱穆先生同行赴京<br>    纪念温德先生<br>    记似梦非梦<br>    小吹牛<br>    黑皮阿二<br>    钱锺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br>    怀念石华父<br>    闯祸的边缘——旧事拾零<br>    客气的日本人<br>    难忘的一天<br>    怀念陈衡哲<br>    花花儿<br>    控诉大会<br>    “吾先生”——旧事拾零<br>    忆高崇熙先生——旧事拾零<br>    第一次观礼——旧事拾零<br>    第一次下乡<br>    老王<br>    林奶奶<br>    顺姐的“自由恋爱<br>    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br>    狼和狈的故事<br>    陈光甫的故事二则<br>    剪辫子的故事<br>    收脚印<br>    阴<br>    风<br>    流浪儿<br>    喝茶<br>    听话的艺术<br>    窗帘<br>    读书苦乐<br>    软红尘里·楔子<br>    一块陨石<br>    不官不商有书香<br>    “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在塞万提斯纪念会上的发言<br>    《堂吉诃德》译余琐掇<br>    塞万提斯的戏言——为塞万提斯铜像揭幕而作<br>    孝顺的厨子——《堂吉诃德》台湾版译者前言<br>    《堂吉诃德》校订本三版前言<br>    《名利场》小序<br>    《傅译传记五种》代序<br>    读《柯灵选集》<br>    《老圃遗文辑》前言<br>    钱锺书对《钱锺书集》的态度<br>    《钱锺书手稿集》序<br>    记我的翻译<br>    为《走到人生边上》向港、澳、台读者说几句话<br>    《听杨绛谈往事》序<br>    致汤晏先生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