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视觉和听觉为例:视觉大约占去人类感觉信息量的70%~80%,然而,它只是生物生理感光系统的一种机能表现,其自然演化渊源可能与原始低等生物最简单的光合能量代谢方式有关。因此,它只在某一进化环境所限定的照度内对400~700纳米之间的光波可感,也就是说,凡不在这个波长范围内发光或反光的物体对视觉来说均属不存在,或者,凡不以发光和反光呈现其属性的物性对视觉来说均属不存在。而且,世界本无色,所谓“颜色”不过是可见光波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于视觉系统的感觉转换产物,混合光产生白色光觉,单一波长的光波只要相差5纳米,人眼即可产生不同的色觉,故从400~700纳米之间的光波中大约能变换出150多种不同的“色”,主要为:红(700~610)、橙(610~590)、黄(590~570)、绿(570~500)、青(500~460)、蓝(460~440)、紫(440~400)等七色。试想,倘若人眼的构造起初直接就是一架光谱波长测定仪,那么世界还会有颜色吗?同样,世界本无声,所谓“声音”不过是16~20000赫兹的机械振动波刺激听器官所引起的“错觉”。错就错在这“声音”本身并不能反映出“什么是声音”,反而让听者误以为“声音”即使在耳朵之外也直接是一种客观的音响。而导致此项错误的不仅仅是鼓膜、耳蜗毛细胞和听神经中枢,就连外耳道也参与作祟,致使较小的振频变成很大的声音,却对较高的振频充耳不闻:“根据物理学上的共振原理,一端密封的管道,能对波长比它大4倍的声波发生最好的共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