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766472
  • 作      者:
    (美)詹姆斯·沃森著
  • 出 版 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从1968年到1993年,是位于纽约的“冷泉港实验室”主任,目前仍然是该实验室的名誉主任。从1989年到1992年,他是“国家健康研究院”的“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身为国家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他曾获得“总统自由奖章”、“国家科学奖章”,并且与弗兰西斯·克里克、毛里斯·威尔金斯获得1962年的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
    王祖哲: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从事艺术哲学、美学、文学理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十余种译著出版,如《艺术对非艺术》、《别逗了,费曼先生》、《夏娃的种子》、《另类美国史》、《爱因斯坦的小提琴》、《神圣几何》、《地球简史》和《居里一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仍然健在的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打开了DNA结构的神秘之锁。他写的这本回忆录,公允而有趣,为那些开始学术生涯的人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
    沃森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中写下了一生的智慧。关于年轻科学家如何选择课题以成就事业;如何与同事同舟共济,以保持学术上的至高地位;他以机趣的语言,不妥协的诚实,与读者分享其思想。《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是沃森多彩生涯中的一段谐谑的插曲,是有兴趣滋养精神生活的人的不可缺少的指南。
展开
精彩书评
    “有志于诺贝尔奖的人,注意了。获奖的道路在此摆在你们面前。该书将光辉四射,传至后世。”
    ——《种子》杂志
    
    “关于科学、竞争、领导、教学和学术成功,该书有见解、有用处、切中肯綮……沃森仍然是我们时代最迷人的科学家之一,在某些方面和双螺旋一样是一个伟大形象。”
    ——《自然》
    
    “赏心悦目的一本书……沃森把他炉火纯青的东西传给了新一代的年轻科学家以及我们大家。“
    ——《洛杉矶时报》
    
    “沃森既是一位科学天才,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如果你想知道科学在现实世界中是怎么搞的……沃森就是一位极好的向导。”
    ——《波士顿环球报》
    
    “沃森本色:傲慢自大,光彩照人——从不乏味。”
    ——《柯克斯平论》
    
    “沃森表明他很有魅力,一如既往。”
    ——《书目》
    
    “引人入胜,展现历史。”
    ——《出版家周刊》
展开
精彩书摘
    他的长子威廉·韦尔登·沃森二世,搬家到北边的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据说在那里他为亚伯拉罕·林肯设计了一座房子,和他自己的房子隔街相望。后来,他和他妻子以及兄弟本,陪着林肯坐火车到华盛顿就任总统。本的儿子,威廉·韦尔登·沃森三世(1847年生),在1871年和奥古斯塔·克罗夫特·塔尔曼成婚,她是伊利诺伊州的圣查尔斯这地方的一位信圣公会的银行家的女儿。后来他开了一家旅馆,先是在芝加哥北部,后来到了威斯康星州的日内瓦湖。在那里他养了5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我爷爷托马斯·塔尔曼·沃森。我爷爷在1895年结婚之后,起先是在新发现的莫沙比山碰运气。莫沙比山脉富有铁矿,靠近西边的苏必利尔湖上的德卢斯市。然后,他投奔了他哥威廉,威廉后来成了莫沙比山的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我父亲老詹姆斯·沃森,生于1897年,此后10年,他的3个弟弟威廉·韦尔登四世、托马斯·塔尔曼二世和斯坦利·福特相继降生。
    从明尼苏达北边,我爷爷奶奶搬回到芝加哥地区,多亏奶奶的钱,我爷爷就买了一座殖民复兴式的大房子,位于芝加哥西边的福善之地农庄区。我父亲上了当地的学校,此后在俄亥俄的奥伯林学院上了一年学。爸爸上大学上了一年级就作罢了,他得了猩红热,没得学位。第二年他改弦更张,进了芝加哥商业银行中心(就是卢普那个地方,卢普是“圆环”的意思,高架铁路在那里画了一个大圆圈),在哈里斯信托公司工作。缺钱,通常是这样。
    但是,赚钱从来也不是我父亲的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满腔热情地参加了伊利诺伊州的“国民自卫队”(第33师),很快就被船运到了法国,在那里待了一年多。一回家,他就开始在“拉萨尔继续大学”工作,这是个挺兴盛的函授学校,那儿有商业方面的课。1920年,他在那里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我母亲玛格丽特·吉恩·米切尔(1899年生)。她在芝加哥大学上了两年学之后,就到这个学校的人事部门工作。我母亲是劳彻林·亚历山大·米切尔和伊丽莎白·格利森的独生女。外祖父劳彻林是一个在苏格兰出生的裁缝。外祖母伊丽莎白是一对移民夫妇(迈克尔·格利森和玛丽·柯廷)的女儿。这对夫妇是在1840年代后期的土豆饥荒时从蒂珀雷里郡移民来的。在俄亥俄务农10年,他们搬到了印第安纳州密西根市南边的土地上。正是在那里,在1860年,我的外祖母,即我和贝蒂的姥姥,出生了。
    早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姥姥就离开了格利森农场,做了巴克府里的一名佣人。在芝加哥市,巴克府是最殷实的一家人的宅子,他们有个工厂,制造火车车厢。姥姥很快就被提拔为巴克太太的贴身、f,鬟,陪着她到中西部的矿泉疗养地去逍遥。后来,巴克先生发了善心,把她安置在芝加哥的一套公寓房里,给了钱,允许她自己过日子。十来年之后,那时她三十五六岁,和劳彻林·亚历山大·米切尔结了婚。劳彻林于1855年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父亲是罗伯特·米切尔,母亲是芙罗拉·麦金南。
    年轻的时候,我的外祖父劳彻林·米切尔移民到了多伦多,又转到了芝加哥。1893年,世界博览会在芝加哥举行,他定做服装的生意火了。悲惨的是,他死于事故:被一辆马车轧死了。在除夕夜,这辆马车从“朝圣者之家”旅馆里出来,马受惊了。其时我妈妈才14岁。我妈妈只记得他从苏格兰给她寄了一条麦金南牌的苏格兰方格呢短裙,还记得属于他的一幅棒极了的蜡笔画,是在1893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据说这是他用一套定做的服装换来的。姥姥开始招待顾客,其时在芝加哥的南岸地区开了一家爱尔兰式的寄宿公寓。
    ……
展开
目录
前言
序言
1.儿童时代
2.上大学
3.在研究生院
4.噬菌体小组
5.胸怀大志的年轻科学家
6.重要的科学需要的做派
7.非终身教授
8.准备发起学术进攻
9.可有可无的白宫顾问
10.获得诺贝尔奖
11.不称职的学者
12.可读之书背后
13.学术礼貌
14.一身两役
15.依依不舍告别哈佛
尾声
人物表
难忘的教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