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早期,起码在周朝以前,人死埋葬后,地面上不堆筑坟头,不栽树木,地的表面上不留任何痕迹。古书上称这种葬法为“不封不树”。之所以有这种做法,一方面因为当时还没有祭祀先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因为不想让人找到墓穴的准确位置,以免被盗。到了春秋后期,才开始出现坟头。当时人认为坟头高大就能表明死者尊贵,有权势。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坟头越堆越高大。堆筑高大的坟头,是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这对于连生存都难以维持的平民百姓来说谈何容易!只有那些高官贵族,特别是君王们才能做到。这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和权势,不惜耗费大量的钱财,役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拼命地将自己的坟头堆得高大无比。据有的史料记载,秦始皇的坟头当时竟有115米之高,一般的国君的坟头也有几十米之高。因为这些坟头就如山丘一样,有的坟头比小山还要高大,所以就称这些高大坟头为“陵”。“陵”字就是“大土山”的意思。俗话说“富贵莫如帝王家”。一国之中,只有国王(皇帝)最富有,最有权势,所以他们的坟头最高大,最有资格称“陵”。慢慢地,“陵”就成了皇帝坟墓的专用词,其他任何人的坟头都不能超越皇帝的坟头,更不能称“陵”。
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认为对待死去的人,要像对待活人一样,以此来表明对死去先人的孝敬、尊重。所以要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就像生前居住的宫殿一样。当时,建皇陵是国家的第一号工程,称之为“钦工”,皇帝要派最信任的朝廷大臣为承修大臣;要聘用第一流的风水大师相度陵址;要调用全国最高水平的工程设计人员和建筑师;要采用国家最高级别的建筑形式;要使用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运用最先进的施工技术;调动国家最精锐的军队来保卫皇陵;采用最高的祭祀礼仪。汉代明文规定动用全国收人的三分之一来营建皇陵。陵寝之规模要看当时的国家经济实力,如果适值国家动乱、财政紧张,那么所修建的陵寝就规模小、规制低,质量差。如昌西陵,它是嘉庆帝孝和皇后的陵寝。孝和皇后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二月十一。她当了29年皇太后也没为她营建陵寝。她死后33天,道光皇帝也驾崩了。新即位的咸丰皇帝一边调动全国军队竭力镇压刚刚兴起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一边还要办理皇祖母孝和皇后和皇父道光皇帝的丧事;同时还要营建孝和皇后的昌西陵。当时国家政局不稳,财政极度紧张,而这三件大事都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缩减昌西陵的规制。裁撤了方城、明楼;将大殿由重檐改为单檐;将配殿和宫门由五间改为三问。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建成了,花了44万两银子,比修建一座妃园寝用银还少。从昌西陵中能透视出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情况。
我们再看看在清朝盛世建的乾隆帝的裕陵。不仅皇帝陵所有建筑一应俱全,而且石像生设了8对,超过了康熙帝的景陵和雍正帝的泰陵。在陵寝门前修建了清陵中唯一的三路一孔拱桥。地宫里雕满了佛教题材的经文和佛像。裕陵规模之大、用料之精、雕刻之美,在清陵中首屈一指。从裕陵可以看出乾隆盛世时国力的雄厚。
可见,皇陵还是国家状况的缩影。
二风水宝地
皇家很相信风水。他们认为把陵寝建在风水宝地上就可以“开福祉于隆基,绵万年之景运”。就是说如果将陵寝建在风水宝地之上,国家就会兴盛,国运就会长久,江山社稷就会稳固。清朝皇帝们似乎对陵址风水的要求较其他朝代的帝王更高更严。顺治帝的孝陵是清朝在关内建的第一座陵寝,陵址是顺治帝亲自选择的。《清史稿》和史料价值极高的《啸亭杂录》都记载了顺治帝亲定陵址的情况:章皇(顺治)尝校猎遵化,至今孝陵处,停辔四顾日:“此山王气葱郁非常,可以为朕寿宫。”因自取佩掷之,谕侍臣日:“落处定为佳穴,即可因以起工。”后有善青乌者(古代精通风水、占卜等的人),视丘惊日:“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
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死后停灵于东陵大红门外的暂安奉殿达37年之久。康熙帝生前始终未能解决孝庄皇后的陵寝问题。雍正帝即位后就着手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他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理由是“自孝庄文皇后安奉以来,我圣祖仁皇帝历数绵长,海宇义安,子孙繁衍,想孝庄文皇后在天之灵极为安妥”,以此来证明暂安奉殿所在之地是一个风水宝地,在那里建陵是应该的。雍正皇帝对自己陵址的要求简直达到了苛刻的程度。昌瑞山下的孝陵和景陵附近本来有许多的上吉佳壤,可是他都看不上,而是选中了遵化东北的九凤朝阳山。就在即将动工兴建之时,有位大臣发现这个地方“规模虽大但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雍正皇帝不能容忍自己的万年吉地有如此瑕疵,于是毅然废弃了九凤朝阳山吉地,派大臣重新相度陵址。后来选中了直隶易县境内的泰宁山,就是后来的清西陵这个地方。道光皇帝对陵址更为重视,甚至把对风水的要求放在了陵制之上。他说:“国家定制,登极后选建万年吉地,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还说选择陵址时“惟择坤灵钟毓,干脉延长之处以定福基。其四至之广狭,不必过拘”。这一切都表明皇帝对自己的陵是否建在风水宝地之上是何等重视。他们是多么希望通过将自己的陵建在风水宝地上来达到江山永固、帝祚绵长、子孙兴旺的目的!
尽管历朝历代的皇陵几乎无不建在风水宝地之上,但都未能避免他的王朝的覆灭。每一个帝王都未能延年益寿、万寿无疆、帝运长久。清朝最后的同治、光绪、宣统三帝竞都没有子嗣。同治帝只活了19岁,宣统帝在皇帝的宝座上只坐了3年就被辛亥革命的炮声赶下了台。
实际上风水的好坏对国家的兴衰、帝祚的长短、子孙的多少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有一个好的风水,只是有一个优美合谐的自然环境而已。
我们看看每座皇陵,特别是明清两朝的皇陵,都是群山拱卫,众水环流;负阴抱阳,避风躲洪;清荣峻茂,地势雄秀,是古代建筑的人文美与山川形胜的自然美的高度有机结合的典范。
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他对明十三陵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深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人民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
清东陵陵园总体建筑布局更是古代建筑、设计大师将人文美和自然美有机结合的一个杰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