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164207
  • 作      者:
    吴晓波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由腾讯官方授权,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亲身调研,访谈了包括马化腾、张志东、张小龙等腾讯高管在内的60多位人士,历时五年写成。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设问:

——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成为了当今中国市值极高、用户数巨大、盈利能力极强的企业?它的成功是一次战略规划的结果,还是偶然的产物?

——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性情温和的马化腾如何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全民公敌”?

——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前者的繁荣是一次长期的追随之旅,还是有自己的东方式生存之道?

在很长的时期里,腾讯是中国互联网世界的一个秘密。其宛如一只正在进化中的生物体,我们对它的过往经历所知不详,然而更被它正在发生的进化所吸引和裹挟。裂变中的互联网经济至今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观察和定义的困难,谁都无法准确地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

读者们将在本书中了解这个并没有讲完的故事,读懂腾讯18年来的成长密码,读懂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逻辑。


展开
作者简介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频道”、蓝狮子出版创始人,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败局》I和II、《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广具影响力的财经书籍,著作两次入选《亚洲周刊》年度优佳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崛起的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
  从1998年开始创业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腾讯以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在“3Q大战”的激烈冲突之后又进一步走向开放……腾讯的发展路径,亦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人在应用性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并开始领跑全球。
  读懂腾讯,读懂中国互联网。

展开
精彩书摘

                                                                     朋友圈、公众号与微信红包


     2012年3月29日凌晨4点,马化腾在腾讯微博上发了一个六字帖:“终于,突破1亿!”


     此时,距离微信上线仅433天。在互联网史上,微信是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在线通信工具。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1亿,用了将近10年,Facebook用了5年半,Twitter用了整整4年。

4月19日,微信推出新功能“朋友圈”,使照片可分享到微信内的朋友圈;从相册中分享到朋友圈的照片,可被微信通讯录中的好友看到,其他好友可以对用户分享的照片进行评论;同时,微信信息可向好友群发,还可转发当下所在位置给好友——这为日后的电商服务提供了一个入口。微信还宣布开放接口,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分享音乐、新闻、美食、摄影等消息内容。


     “朋友圈”的出现,对微信来说是一个醒目的转折性路标,它意味着这款通信工具向社交平台的平滑升级,由此,一个建立于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正式出现。在随后发布的微信4.2上,继而推出视频通话功能。


     经过一年多的数度迭代,微信提供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信服务,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有观察家评论说:“除非竞品能够提供一种更为便利和流行的模式,否则无法构成竞争关系。”


     朋友圈上线的4个月后,又一个影响深远的战略级产品诞生了: 8月23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


     公众号的推出,是张小龙团队的一个“发明”,它兼具媒体和电商的双重属性,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了中国互联网以及媒体产业的既有生态。


     在公众号诞生之前,博客及微博已经对中国的舆论传播业态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民众掌握了舆论的发布权和选择权,金字塔式的精英传播模式遭到颠覆。然而,尽管如此,由于博客和微博的草根及碎片化的特征,主流舆论的势力其实并没有被彻底瓦解。公众号推出后,拥有持续创作能力的精英写作者敏锐地发现,这一模式更适合沉浸式写作,而其传播的路径由熟人朋友圈发动,且在通信和社交环境中实现,因此,具有更为强大和有效的舆论效率。同时,经由订阅而产生的粉丝(订户)有更强的忠诚度,且易于管理互动。


     很快,越来越多的写作者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它们被称为“自媒体”,这是一个由中国人独立创造出来的新概念。传统媒体的传播壁垒被革命性地击穿,基于专业能力的“魅力人格体” 开始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而这一趋势呈现为不可逆转的态势。在后来的几年里,报纸、杂志等媒体出现雪崩式的倒塌,一个全新的舆论生态在微信平台上赫然出现。


     对于企业而言,公众号也开拓出一片陌生而新颖的商业天地,商家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发布资讯,获得了精准的用户,无论是服务互动还是商品贩售,都具有了新的可能性。由于公众号内植于社交环境,导流和呈现的成本大大低于传统意义上的APP,因而产生了对后者的替代效应,几乎每一家中国公司必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与微信有什么关系?”


     在公众号上线的15个月后,微信平台上的公众号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00万个,保持了每天新增8000个的纪录——到2015年10月,公众号数量突破了1000万。它的成功让腾讯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雄心: 微信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桌面系统,从而建构一个内生闭环式的社交及商业生态链。到2014年的春节,一个意外成功让微信以极其戏剧化的方式,解决了支付的难题在2013年的8月,腾讯的支付工具财付通与微信打通,推出微信支付。在很长的时间里,擅长社交工具的腾讯在电商领域一直无法与阿里巴巴抗衡,而微信,尤其是公众号的繁荣,让马化腾看到了新的希望。在2014年的春节前后,张志东把负责微信业务的同事拉进一个群,提出如何满足春节期间腾讯传统的给员工发红包需求,微信红包由此诞生。1月24日,微信红包测试版传播速度极快,开发团队忙着给微信红包系统扩容,他们向总部申请,调来了10倍于原设计数量的服务器,并抓紧时间修改微信红包系统的最后细节。微信红包还在内测时,一张网络流传的截图显示,马化腾又是这个产品的第一批体验者,他正邀请一些企业老板测试“抢红包”功能。在这张截图上,马化腾发了一个随机红包链接,50个随机红包,人均20元。数据显示,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这9天时间,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约4000万个红包,每个红包平均包含10元钱。据此推算,总值4亿多元人民币的红包在人们的手机中不断被发出和领取。


     腾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抢红包”到底为微信带来了多少新的支付绑定用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没有任何成本的创意让腾讯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最重要的在线支付服务商,微信通往电商的最后一块壁垒在民众的狂欢中被击碎。


展开
目录

前言 谁能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PART 1 创业1998-2004

第1章 少年:喜欢天文的Pony站长

第2章 开局:并不清晰的出发

第3章 生死:泡沫破灭中的挣扎

第4章 梦网:意外的拯救者

第5章 QQ秀:真实世界的倒影

第6章 上市:夹击中的“成人礼”

第7章 调整:一站式在线生活

第8章 战MSN:荣誉与命运

第9章 空间:有别于Facebook的社交模式

第10章 金矿:“游戏之王”的诞生

第11章 广告:社交平台的逆袭


PART 2 出击:2005-2009

第7章 调整:一站式在线生活

第8章 战MSN:荣誉与命运

第9章 空间:有别于Facebook的社交模式

第10章 金矿:“游戏之王”的诞生

第11章 广告:社交平台的逆袭


PART 3 巨头2010-2016

第12章 用户:小马哥的产品哲学

第13章 转折:3Q大战

第14章 开放:新的挑战与能力

第15章  微信:移动互联时代的“站台票”

第16章 年轻:手机QQ的自我变革

第17章 互联网+:泛娱乐的环型生态

第18章 失控:互联网越来越像大自然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