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通赏中国历代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524810
  • 作      者:
    沈文凡[等]著
  • 出 版 社 :
    长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几条杨柳,沾来多少啼痕;三叠阳关,唱彻古今离恨。”词,作为最具抒情性的格律诗,它沟通了文人的雅趣与心脉,演绎着红尘中的悲欢与风情。《中国历代文化艺术丛书:通赏中国历代词》以作品的年代和题材为经纬,创新性地设置“题材概说”,高屋建瓴地点明题内应有之义。撰者对作品进行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赏鉴,捕捉其中幽微的韵致和摇曳的节奏。《中国历代文化艺术丛书:通赏中国历代词》文质兼美,以通达的文学观对词心、词论、词史进行关照,字里行间传递出人文价值关怀和高雅的文学品位。
展开
精彩书摘
  咏物词就是以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物”为描摹、歌咏对象的词作。它从咏物诗中脱胎出来,一脉相承。在咏物题材发展流变中,其艺术特质也渐趋明晰,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指:“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咏物之作,拘于题则滞,远于题则空,更要避免死语,切题而不拘于题,寄情而不脱于物,才能将情感和神韵表现出来。据此可见,描摹物象与抒发情感作为咏物作品的题内应有之义,它们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评价其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原则。咏物之作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追求外在物貌的形似,后经文人不断开拓,即物达情,别有寄托的咏物观日渐成熟,尤其在词的创作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清代俞琰在《咏物诗选》自序中写道:“诗也者,发于志而实感于物者也。诗感于物,而其体物者不可以不工,状物者不可以不切,于是有咏物一体,以穷物之情,尽物之态,而诗学之要,莫先于咏物也……故咏物一体,三百导其源,六朝备其制,唐人擅其美,两宋、元、明沿其传,其佳者往往拟诸形容,象其物宜,不即不离而绘声绘影。”汉代为盛世之朝,以赋为尊,这种文体注重韵散结合,侧重体物写貌,讲究铺陈雕琢,力求穷形尽相,至此,咏物赋已见雏形。祢衡的《鹦鹉赋》、王褒的《洞箫赋》等从不同侧面状写风物,别有神韵。咏物赋的兴盛对魏晋以来的咏物诗包括宋代咏物词特别是咏物慢词的创作,有着某种启发和诱导的作用。
  赋体穷形尽相的铺陈推动了咏物诗的发展,但是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诗人们细致地描摹物象,巧构形似之言,追求唯美精致的形式,促进了体物技巧和声律辞采的发展。
  与整体诗歌成就相一致,唐代咏物诗创作空前活跃,取材范围扩大,艺术手法日趋多样,咏物诗在内容和形式上走向成熟和完善,其体贴物情、略貌取神、虚实相生等手法为咏物词积累了经验。盛唐和中唐的咏物词大多采用诗意的语言入词,吟咏的对象既有自然意象的特征,也有情思意绪的表达,尤以前者为多。但从整体上而言,情感的表达融于对景物的刻画,以情观景,移情人景。
  到晚唐五代时期,以描写宫廷饰物、华美器具,尤其是美女情貌见长的花间词,虽然屡遭诟病,但对咏物词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温、韦诸人,将官场失意的惆怅带入“花间”的景物描写,为咏物词注入了思想内容,词人们或咏物以寄兴亡之慨,或咏物以抒心中郁结,或咏物以展自然人文之貌,凡此诸般,均为宋代咏物寄情词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北宋前期咏物寄情词继承了韦词外柔骨秀的艺术本色,巧构形似,风格冶艳,花间遗风犹存。北宋后期,咏物词的创作开始回归兴寄传统,词人将笔触伸向社会人生,审美趣味也已不再只局限于对外在形态的描绘,而是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其中苏轼和周邦彦的创作对咏物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词至南宋,词境尤为阔大,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之情怀表现得更加深挚,尤其是在内容上也有新的突破。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时代的伤痕刻在词人的心中,咏物的取材和词风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易安词情思细腻,身处南北宋易代之时,阅尽人生沧桑之变,故而前期词中的花前月下终被悲楚取代,在众多咏物门类中尤以咏梅寄情词更为感人。这些梅花的形象成为女词人心灵的写照,寄托深远而别有情致。辛弃疾的咏物词则善于摹形绘影,将独特的情思感悟汇于眼前景物,遂有诸多咏物佳作,颇见风骨气格。南宋后期,以李纲、岳飞、刘辰翁等为代表的词人,将爱国的大旗高高举起,在咏物词中融人叙事,产生诸多寄托遥深的咏物名作,从某种程度上彰显了咏物词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咏物词立意寄托具有拓展之功。
  金元文化根植于宋,作为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他们以彪悍、勇武以及进取、创新给金元咏物词带来变化。宋、金之际的蔡松年、吴激等人,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虽失节于金,但词间不乏念国怀家的倾向,尤其是咏物词中的家国之思、黍离之感表现得更加充分。
  元代统治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文人处境尴尬,咏物词也陷入了创作的低谷,但在散曲中仍然可以看到咏物言志的主题。如白朴、马致远等散曲名家的散令小曲中,往往将自然之景、现实之事融入主体的情思,通过咏物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情感。
  ……
展开
目录
第一节 亲情友情词
概说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北宋·晏几道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北宋·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北宋·苏轼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北宋·苏轼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宋·李清照
沁园春(斗酒彘肩)/南宋·刘过
望海潮(云雷天堑)/金·邓千江
鹧鸪引(短短罗桂淡淡妆)/元·王恽
太常引(故人送我出阳关)/元·刘燕哥
念奴娇(牧羝沙碛)/清·吴兆骞
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清·顾贞观
(我亦飘零久)/清·顾贞观
金缕曲(德也狂生耳)/清·纳兰性德
踏莎行(倚柳题笺)/清·纳兰性德
临江仙(别后闲情何所寄)/清·纳兰性德

第二节 宦海迁谪词
概说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唐·刘禹锡
(鹦鹉洲头浪风沙)/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唐·刘禹锡
(流水淘沙不暂停)/唐·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唐·白居易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宋·苏轼
满庭芳(归去来兮)/北宋·苏轼
念奴娇(断虹霁雨)/北宋·黄庭坚
虞美人(天涯也有江南信)/北宋·黄庭坚
千秋岁(水边沙外)/北宋·秦观
踏莎行(雾失楼台)/北宋·秦观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南宋·陆游
南乡子(归梦寄吴樯)/南宋·陆游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南宋·陆游
摸鱼儿(更能消)/南宋·辛弃疾
清平乐(茅檐低小)/南宋。辛弃疾
鹧鸪天(宦海风波记昔年)/明·杨慎
青玉案(清秋满目临淄水)/清·朱彝尊

第三节 四时节序词
概说
忆江南(春去也)/唐。刘禹锡
清平乐(别来春半)/南唐·李煜
迎新春(嶰管变青律)/北宋·柳永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北宋·柳永
应天长(残蝉渐绝)/北宋·柳永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北宋·张先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北宋·晏殊
踏莎行(小径红稀)/北宋·晏殊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北宋·宋祁
御带花(青春何处风光好)/北宋·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北宋·欧阳修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北宋·晏几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
南乡子(绿水满池塘)/北宋·李之仪
清平乐(春归何处)/北宋·黄庭坚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北宋-秦观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北宋·秦观
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北宋·晁补之
满庭芳(风老莺雏)/北宋·周邦彦
六丑(正单衣试酒)/北宋·周邦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行香子(草际鸣蛩)/宋-李清照
采桑子(十年尘土湖州梦)/金·王寂
青草碧(几番风雨西城陌)/金·完颜琦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南宋·吴文英
祝英台近(剪红情)/南宋·吴文英
木兰花慢(问花花不语)/元·梁曾
青玉案(春寒恻恻春阴薄)/元·顾德辉
风流子(谁教春去也)/明·李雯
山花子(杨柳迷离晓雾中)/明·陈子龙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清·纳兰性德
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清·张惠言
水调歌头(长镜白木柄)/清·张惠言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清·蒋春霖

第四节 咏物寄情词
概说
临江仙(岸阔临江底见沙)/敦煌曲子词
长相思(汴水流)/唐·白居易
调笑令(胡马)/唐-韦应物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唐·韦庄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南唐·冯延已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李煜
望江南(江南蝶)/北宋·欧阳修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北宋·苏轼
声声慢(开元盛日)/南宋·辛弃疾
念奴娇(少年握槊)/南宋·辛弃疾
喜迁莺(暑风凉月)/南宋·辛弃疾
归朝欢(我笑共工缘底怒)/南宋·辛弃疾
粉蝶儿(昨日春如)/南宋·辛弃疾
暗香疏影/南宋·姜夔
暗香(旧时月色)
疏影(苔枝缀玉)
水龙吟(晓霜初著青林)/南宋·王沂孙
鹧鸪天(秀樾横塘十里香)/金·蔡松年
摸鱼儿(恨人间)/金·元好问
水调歌头(微风转城凸)/清·王鹏运

第五节 伤时念乱词
概说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
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唐·韦庄
清平乐(春愁南陌)/唐。韦庄
喜迁莺(晓月坠)/南唐·李煜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南唐·李煜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南唐·李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南唐·李煜
西河(佳丽地)/北宋·周邦彦
永遇乐(千古江山)/南宋·辛弃疾
念奴娇(我来吊古)/南宋。辛弃疾
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南宋·蒋捷
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南宋·蒋捷
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金·元好问
木兰花慢(赋招魂九辩)/金·元好问
满江红(雨后荒园)/金·段克己
水调歌头(乱云低薄暮)/金·段克己
临江仙(走遍人间无一事)/金·段成己
水调歌头(南郊旧坛在)/元·白朴
紫萸香慢(恨沙蓬)/清·屈大均
鹧鸪天(往事惊心碧玉箫)/清·顾贞观

第六节 羁旅怀人词
概说
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敦煌曲子词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唐·李白
梦江南(梳洗罢)/唐·温庭筠
梦江南(千万恨)/唐-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
更漏子(玉炉香)/唐·温庭筠
女冠子(四月十七)/唐·韦庄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五代·牛希济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五代·顾复
谒金门(风乍起)/南唐·冯延巳
长相思(一重山)/南唐·李煜
长相思(吴山青)/北宋·林逋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北宋·柳永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北宋·柳永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北宋·柳永
倾怀(鹜落霜洲)/北宋·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北宋·柳永
采莲令(月华收)/北宋·柳永
苏幕遮(碧云天)/北宋·范仲淹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北宋·范仲淹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北宋·张先
千秋岁(数声鹈鸠)/北宋·张先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北宋·晏殊
踏莎行(候馆梅残)/北宋·欧阳修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北宋·欧阳修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北宋·欧阳修
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北宋·王观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北宋·苏轼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北宋·李之仪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北宋·晏几道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北宋·晏几道
少年游(离多最是)/北宋。晏几道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北宋·晏几道
满庭芳(山抹微云)/北宋·秦观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北宋·秦观
八六子(倚危亭)/北宋·秦观
苏幕遮(燎沉香)/北宋·周邦彦
忆秦娥(临高阁)/宋·李清照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南宋·辛弃疾
满江红(敲碎离愁)/南宋·辛弃疾
点绛唇(燕雁无心)/南宋·姜夔
长亭怨慢(渐吹尽)/南宋·姜夔
踏莎行(情似游丝)/南宋·周紫芝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南宋·周紫芝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宋·吕本中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南宋·吴文英
一萼红(步深幽)/南宋·周密
点绛唇(满眼韶华)/明·陈子龙
桂殿秋(思往事)/清·朱彝尊
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清·纳兰性德
南乡子(一叶碧云轻)/清·冯煦
苏武慢(愁入云遥)/清·况周颐
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清·康有为
点绛唇(屏却相思)/清·王国维

第七节 边塞征戍词
概说
转应曲(边草)/唐·戴叔伦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北宋·范仲淹
望海潮(地雄河岳)/金·折元礼
江月晃重山(塞上秋风鼓角)/金·元好问
南柯子(驿馆吹芦叶)/清·毛奇龄
长亭怨(记烧烛)/清·屈大均
长相思(山一程)/清·纳兰性德

第八节 悼亡伤逝词
概说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李清照
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南宋·吴文英
南乡子(泪咽却无声)/清·纳兰性德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清·纳兰性德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纳兰性德
山花子(欲话心情梦已阑)/清·纳兰性德
满江红(风帽尘衫)/清·王鹏运
鹧鸪天(野水斜桥又一时)/清·朱祖谋

第九节 怀古咏史词
概说
念奴娇(大江东去)/北宋·苏轼
喜迁莺(边城寒早)/南宋·李纲
三奠子(上楚山高处)/金·高宪
大江东去(秋光一片)/金·赵秉文
卖花声(衰柳白门湾)/清·朱彝尊
满庭芳(太华垂旒)/清·曹贞吉

第十节 梦云飘缈词
概说
女冠子(昨夜夜半)/唐-韦庄
踏莎行(绿径穿花)/北宋·晏几道
踏莎行(燕燕轻盈)/宋·姜夔
雨中花慢(一叶凌波)/南宋·张孝祥
踏莎行(润玉笼绡)/南宋·昊文英
夜游宫(窗外捎溪雨响)/南宋·吴文英
人月圆(惊回一枕当年梦)/元·倪瓒

第十一节 婚姻爱情词
概说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敦煌曲子词
望江南(莫攀我),敦煌曲子词
思帝乡(春日游)/唐·韦庄
定风波(自春来)/北宋·柳永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北宋·柳永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北宋·欧阳修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北宋·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北宋·泰观
钗头凤(红酥手)/南宋·陆游
高阳台(桥影流虹)/清·朱彝尊

第十二节 历代闺怨词
概说
菩萨蛮(翠翘金缕双鸂鶒)/唐·温庭筠
点绛唇(寂寞深闺)/宋·李清照
念奴娇(萧条庭院)/宋·李清照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金·刘著
谒金门(双喜鹊)/金·王庭筠
点绛唇(一夜东风)/元·曾允元
蝶恋花(侬是江南游冶子)/元·赵孟颊
蝶恋花(新制罗衣珠络缝)/明·杨基
南歌子(门掩瑶琴静)/明·叶小鸾
玉楼春(梅花过了仍风雨)/清·郑文焯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