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
中国儒家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仁”。儒学就是仁学。中国人一直有重德行、讲仁义的传统,温厚而亲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科学进步、经济发达的今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距离反倒更远,金钱与权力冲淡了亲情,社会生活过度物质化和外向化。我们应找回仁爱的传统,追求内心的幸福,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温馨稳定。
诚实守信,修己慎独
“人无信不立”,做人讲诚信,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季札是春秋时吴国有名的公子,德才兼备,誉满天下。有一次他出使别国,路过徐国,与徐国国君会晤,席间,徐君看到季札腰间的宝剑,欣赏不已。季札考虑到自己还要出使别的国家,而佩剑是使者的必备之物,不能送人,当时他就没有表态。
等他完成出使任务回国时,又经过徐国,他想把那把宝剑送给徐君,可是徐君却已经去世了。季札十分惋惜,他来到徐君的墓前,把宝剑挂在墓前的树上,完成了自己心中的约定。
诚信,是一个人心中的道德律,有时候全靠自觉,别人是无法监督的。
东汉时期的杨震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以前曾经受到杨震的荐举,一直把他看成恩人,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了十斤金子作为礼物。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你难道不了解我的为人吗?这个礼物我绝不能收!”
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就说:“现在是夜晚,没有人知道。”
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
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做事的时候,要掂量掂量,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以为没人监督就无法无天。不管有没有人监督,我们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内心的道德律,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春秋时的蘧伯玉是位贤人。有一天晚上,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宫里,忽然听见有一辆车子过来的声音,辚辚地响,到了宫门口,就不响了。南子说:“这辆车子上坐着的人,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说:“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君主的宫门口,一定要下车;在路上看见君主的马车,要表示礼敬。凡是君子,哪怕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会这么做,不会放弃了他的品行。伯玉就是这样的君子,绝对不会暗中废了礼节。”卫灵公第二天派人一问,果然是蘧伯玉。
人和人的差距,就在这里。要想受人尊敬,首先要自己重德。尊敬是别人给的,更是自己争取来的。
做人的诚信不能丢,卖菜商贩不能缺斤短两,生产牛奶的不能添加三聚氰胺,盖房子的不能偷工减料,这是起码的做人标准。光靠法律约束是不行的,有些小动作法律更是鞭长莫及,只能靠自觉约束。有些无良商人专打擦边球,法律出台有个滞后期,怎么办?还是要重建道德,加固自我的道德防线,增强人们的“耻感”,即违背诚信是可耻的,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社会的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八荣八耻”的教育是必要的。中华传统伦理曾被我们视为敝屣,认为是国家落后的根源,现在人们把它拣拾起来,细心擦拭,原来它仍然熠熠生辉!
另外,外部约束机制也是必要的,比如舆论压力、征信制度等。现在国内已开始实行征信管理,一个人如有不良信用记录,将影响他的信贷、就业、商业交易。如果道德品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诚信寸步难行,那我们社会的诚信指数会越来越高。
忠恕之道
忠恕是孔子实行“仁”的具体方法,也是他全部伦理学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何为忠?竭力为人为忠。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在《论语?雍也》中,他还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何为恕?推己及人为恕,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对待自己的方法,恕是对待他人的方法。朱子在《四书集注》中说得十分明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一个忠,一个恕,道尽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奥秘。
为人处世,也就是如何对待别人以及如何对待自己。在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的科举考试中,举子张和文才出众,廷试时已准备将他点为状元,只因他眼生白翳,形象有损,故把他的名次压至第四,点为本科传胪(历朝科考要求,状元除才学兼优外,还须有福泽之相,以象征一个王朝的吉祥和体面)。尽管如此,他却常常以这样的话来自勉:“我一目已废,双肩厚薄不一,手一大一小、脚一长一短。通身上下,美而不丑的,只有一颗心了。”凡遇到有人议论别人是非时,张和总是很严正地说:“人应当在自己的过错中寻求改过的途径,而不应当在没有过错的人身上寻找过错。”这就是张和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
忠,就是对他人的忠诚,所谓忠心耿耿,赤胆忠心,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者如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尽忠,就是尽心竭力,玉汝其成,对人、对君、对国都是适用的。孔子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对他人的忠;诸葛亮的“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世说新语》中的“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就是对君主的忠;岳飞的“精忠报国”,杜甫的“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就是对国家的忠。
尽忠在自己,凡事总要先行一步,替他人设身处地,替他人打算谋划。即使办自己的事情,也总要先想到他人。
恕,就是将心比心地理解别人,为人着想。我对人忠是我的事情,人如果对我不忠该怎么办呢?要宽容,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的儒家没有上帝,他们只有人,他们的宽恕是彻底的人与人之间的事情。《中庸》云:“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申鉴?政体》说:“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中说?魏相》也说“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这正如曾国藩所说:“圣人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东汉末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歼灭了袁绍的主力军,统一了北方。战后,曹军在清点战果的时候,一官员抱着一大捆信件,急匆匆地来向曹操汇报:袁绍仓皇逃走,扔下不少东西,其中有一批书信,是曹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接过信,翻了一下,让人一封一封念出来。这些信大都是吹捧袁绍的,有的干脆表示要离开曹营,投奔袁绍而去。
曹操的亲信得知这些信件的内容后都很生气,都气愤地说:“吃里扒外,这还了得!应该把他们全部抓起来问罪。”曹操却微微一笑,开口说:“把这些信统统都烧了吧。”
亲信们听了这个命令,都当场愣住了。曹操说:“是的。请你们想想:当时袁绍力量那么强大,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这就是将心比心。
曹操捏住了部下的“短”,却不揭“短”,他的宽容赢得了军心,那些部下都坚定地愿在他的军队中效力。之后,曹军的军心更振奋了。
孔子所称道的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三国蒋琬对杨敏的宽恕自省,唐代郭子仪对鱼朝恩的宽厚相待,都是宽以待人的典范。不是他们没有道理,不是他们不够强大,不是他们没有报复的机会,而是他们觉得宽恕比复仇更有力量,事实上他们的宽恕不仅化解了彼此的仇隙,而且赢得了对方的敬重和钦佩。
后退一步做人,并不是失败,也不存在某一个人怕某一个人。与其说不敢,毋宁说不愿,他确实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万物小了,万事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这就好比一滴水,任你打,任你拍,任你摔,它还是一滴水,哪怕你用火烧,大不了变成水汽,飞到天上去,它还是一滴水,看上去它在不断地后退,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它并没有失败,因为你并没有战胜它。海绵也是如此,你用手掌压过去,它就退下去,你不断地压,它不断地退,只要你把手掌缩回去,它又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它根本就不怕你,你再压,它再退回去,它并不恼怒,不意气用事,也不计较或者反抗,它相信宽恕的力量,直到你缩回手去。它也并不一定要赢你,它不过是让你明白:暴力解决不了它,最后你从它的宽恕中获得了战胜不了它的失败感。儒家的宽恕做人就像这水、这海绵,是没有失败的,相反,儒家总是最后胜利的收获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世说新语》中记载说:东汉末年,管宁与华歆一起求学,两人关系非常要好。有一次他们在田里锄菜,捡到了一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继续干活,而华歆则捡了起来,端详了一阵后,也把它扔了。又有一次,两人正在房里读书,有贵人乘着车马自门外经过,热闹非凡。管宁自顾自地静坐读书,华歆却扔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
管宁对华歆的行为非常鄙夷,竟因这两件事而与之割席绝交,而他的清高也一直受到后人的称道。
管宁的境界的确比华歆高,不过作为朋友,管宁如果能帮助华歆提高一下境界,而不是武断地与他绝交,是不是更够朋友呢?
其实,华歆当时所做的两件事,在我们今天看来,根本不算什么大缺点,何况年轻人都有些浮躁,坐不住。华歆捡了金子,后又将它扔掉,这说明他不过是一时动了贪念。而后一次扔下书出去看热闹的事,更是人之常情了。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朋友,为什么不能相互体谅一下,或是与他探讨人生境界的问题,帮他提升品位呢?
很多生逢乱世的知识分子,不愿同流合污,抱定独善其身的打算,只图内心的宁静。这不是中国士大夫的最高境界,以天下为己任,才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二十世纪初,中国正遭受着苦难,国土被列强瓜分,百姓也愚昧麻木,整个社会死气沉沉。鲁迅生活在那个时代,内心也非常苦闷。
有一天,他的好朋友钱玄同来看他,问他最近在做什么。鲁迅漫不经心地说:“抄古碑。”
“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钱玄同翻着他抄的那些古碑问道。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抄它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我们正在办《新青年》杂志,目的是唤醒民众,改变中国落后愚昧的现状。”钱玄同诚恳地建议道。
但是鲁迅并没有钱玄同那么乐观,他悲观地说:“假如有一间牢不可破的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这时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可是他们又无法冲破铁屋,只能在绝望中死去,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你应该这样想:既然有人醒来,就不能说绝没有打破这铁屋的希望!”钱玄同坚定地说。
鲁迅被他说服了,此后他不再抄古碑打发时光,而是开始“做文章”,写出了很多惊世之作,成为一位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思想家。
鲁迅早年抄古碑,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想法,而后来他转变了思想,肩负起挽救国家、改造社会的责任,所以他要呐喊、要战斗,毫不妥协。
孔子说:“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自己立身修德,也要帮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使别人通达事理。能与别人一同进步,而不是独善其身,才是一位真正的仁者。佛讲究普渡众生,而不是为了一人到达彼岸,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看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使多少人受益。在施惠于人的过程中,这个人的人格得到最大的完善,内心也会获得最大的幸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