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革命阵营与革命组织
革命阵营与革命组织,是将革命势力视为一个整体,分析内部各派领袖、各种组织、各种理论和各种不同的方略,以及彼此的冲突与整合。
1982年张玉法所著的《清季的革命团体》①,应是台湾地区整体探讨革命阵营的第一本书。该书除从革命思想、社会基础、政治环境、国际情势四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以外,分析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共进会、文学社等革命组织以及其领袖人物、革命理论和革命方略,兼从革命团体、与革命有关的学校、宣传革命的书报等的统计上,分析革命势力的分布与成长。该书结论指出:“辛亥革命从内部分析,支离破碎;从表面看来,则气势磅礴。”所谓支离破碎,无论革命团体,还是领袖群及其追随者,都是分裂的、分途发展的。分裂的原因:一起于省籍观念;二起于对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不完全认同(主指“平均地权”);三起于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不完全认同(孙一直在华南边区部署暴动,而忽视长江流域和京城地区);四起于军中革命党人对出身知识分子的革命领袖不认同。虽然如此,由于各派革命势力排满的目标一致,总体革命力量丰厚,终使革命获得成功。结论最后列举辛亥革命的成就与意义:(1)运用组织政党和社团的方法从事革命运动,是辛亥革命中的一个创举。(2)新知识分子和商人以及工人、农民都参加了辛亥革命,使这次革命和中国历史上的宫廷革命、贵族革命和农民革命都决然不同。(3)辛亥革命的领道阶层为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留学生和新式学堂的学生,为前此的革命所无。(4)华侨和妇女大量参与革命活动,始于辛亥革命。(5)运用报刊宣传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1988年喻性森出版《同盟会与中国革命》,分章论述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领道、同盟会的宣传、革命方略、革命行动、革命与洪门的关系以及同盟会的开国典章。该书肯定同盟会对革命的贡献,在结论中谓:“同盟会上承兴中会的革命经验,下启武昌首义成功的光辉史页,没有同盟会的成立,就没有中华民国诞生。”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