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1911,革命与宿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07916
  • 作      者:
    赫连勃勃大王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年,在中国的政治心脏北京,从表面上看,却显得格外平静、安谧,充满了进步、现代甚至祥和的色彩。<br>    大时代暴风骤雨的剧变之前,往往都是如此波谲云诡地给人以无边的假象。这个国家看似平静的表层下面,涌动着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革命!<br>    但是,清朝,这个垂垂老矣的政权,腐朽已经发展到它的骨子里。它的躯体遍布危机,华丽帝国的遮羞布下,满是能致它死地的痼疾和菌群。坐待,等来的只有革命。没等政治裱糊匠们和油漆工们在大清国旧机器上涂抹粉饰新的油彩,就在满大人们磨磨蹭蹭之际,武昌的枪声脆然一响,260多年的大清龙旗,应声而落……<br>    近百年的岁月已恍如云烟,如果我们今天以一种客观的“现场感”纵观历史的细节,不免让人无限叹惋:历史没有给中国机会,激进的革命者也无视这种历史机会。政治革命很容易去“开创”,但难以对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加以模仿。正因如此,翘首企盼的苦涩,将会在辛亥革命枪响后,长久萦绕于我们的心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被刻意夸大的鸿沟<br>    ——倍然激化的满汉矛盾<br>    创刊于19世纪中期的美国《纽约时报》,在晚清那个时间段,对中国曾经进行了大篇幅报道。虽然其中不乏当时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偏见,但它也饶有兴趣地从美国人特有的视角,对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和中国人进行了第一时间的感性化、真实化勾勒。其中,美国记者在1876年2月20日对国人有这样一段描写:<br>    “我们从清国人那麻木、呆板的面孔上看不到任何的想象力。他们的面容,从未闪现出丝毫幻想的灵光。他们并非弱智,也不乏理性,但就是没有创造性。在人类智力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世界上最教条、最刻板的人。个人如此,整个民族更是如此:冷漠,很难脱出既有的条条框框,缺乏进取心,厌恶一切创新和改革。<br>    “汉民族的这种特性,就好像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他们)实在不应该是这样啊!”<br>    这段话最后的那句感慨,非常非常重要。<br>    确实,具有数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汉民族,本来是个广富活力的、具有无限创造力的民族。一切的悲剧,都源自明朝覆亡的那一刻。<br>    明朝一代,总体上讲,除了朱棣“靖难”篡位内战以及最后十几年内外交困大战的两个时期外,明朝二百多年间的对外武装冲突和境内离叛都不算严重,持续时间也不长。从“大局”上观察,明帝国社会大多时间段内,处于稳定和平稳发展之中。明朝中央政权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积极有效,对内政令推行顺利,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传统方面极具总结性。<br>    ……
展开
目录
·上卷·清朝覆亡的或然与必然<br>引  子火山口上的政权<br>第一章被刻意夸大的鸿沟<br>——倍然激化的满汉矛盾<br>第二章  地方与中央的角力——立宪派与督抚们<br>在“民主”演练中的怨愤<br>第三章那只“看得见”的大手<br>——北洋军事势力的抽心一剑<br>第四章离心离德的“长城”<br>——新军的政治逸轨<br>第五章  “受迫害狂”的臆想<br>——民族主义心理的“裂变”  <br>第六章  民间力量暗流涌动——会党势力及“邪教”<br>对清政权的侵蚀<br>第七章  铁路,辗过大清帝国的心脏<br>——四川保路大起义的发酵<br>·下卷·革命进行时<br>引  子早产的革命<br>第一章  暗夜沉沉血作灯<br>——唐才常,新世纪率先倒下的英雄<br>第二章  赤血横流洗乾坤<br>——史坚如、吴樾、徐锡麟的无悔青春<br>第三章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br>——韶华时光汪精卫<br>第四章  一夫鸣枪三军皆反<br>——辛亥首义之精彩华章<br>第五章  多米诺骨牌这样倒塌<br>——辛亥革命长镜头<br>第六章  坐看中原鹿正肥<br>——袁世凯出山<br>第七章  短暂的共和<br>——昙花一现的南京“临时”政府<br>第八章  百劫山河乱愁叠——清朝的覆亡<br>·附卷·<br>附一  启蒙者和国家主义者的悲剧<br>——从端方和赵尔丰谈起<br>附二  国殇为鬼无新旧<br>——从张振武看辛亥首义元勋们的下场<br>附三  辛亥革命大事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