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哈军工高干子女传记:精选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70292
  • 作      者:
    滕叙兖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他们都出生在战争年代,父辈的严格教育为他们定好人生底色。艰苦动荡的童年,朝气蓬勃的青年,建功立业的中年,老有所为的晚年,他们历尽坎坷、坚忍勤奋的非凡人生,折射出共和国60年辉煌与磨难并存的大历史。滕叙兖的这本《开国元勋的子女们(精选本)》是一部专门研究哈军工的高级干部子女(包含著名烈士子女)学员人生的传记文学作品,由11位人物的小传结集成一本书。
展开
作者简介
  滕叙兖,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3年12月出生于大连市。 1963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为哈军工第十一期电子工程系学员,1965年入党,1968年毕业。在解放军三十九军黑龙江省鹤立军直农场劳动锻炼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年。其间被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派往泰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做访问学者。曾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1989年在深圳科技工业园和中国深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等单位从事高新科技项目开发和产业化以及企业管理工作。2003年退休后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主要文史著作:《哈军工传》(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刘居英画传》(合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开国元勋的子女们(精选本)》以鲜为人知的丰富史料,再现了新中国开国元勋(包括著名革命烈士)充满曲折与磨难的革命生涯。作者滕叙兖用生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11个家庭的家风家教和父子两代人的至爱亲情,折射出刘伯承、罗荣桓、左权、谢觉哉、林伯渠、陈毅、张爱萍等老一代革命家的高风亮节,首次向世人披露了他们的子女在父辈的严格教育下,恪守庭训,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革命传统,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业绩斐然的非凡人生。《开国元勋的子女们(精选本)》展现出的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百年大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新中国诞生了,戎马半生的刘伯承终于有了一个安定的家,进城初期,他对夫人汪荣华说,战争年代,我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打仗就把孩子寄养到老百姓家里。我们许多老干部的孩子,都是吃乡亲们的红薯干和小米粥长大的。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绝不能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
  1951年,刘伯承全家从重庆搬到南京,住在城东北北极阁一幢二层小楼里。当时全军还是实行供给制。刘伯承经常检查家里的伙食账,看看有没有超出国家规定的供给标准。他还关照炊事员说:“黄瓜、西红柿这类蔬菜在刚上市的时节,太贵,不要买来吃。” 那时家里已经有了四个孩子:长子太行,二女儿弥群,三女儿解先,小女儿雁翎。到南京后,汪荣华又生了两个儿子:阿蒙和太迟。孩子一天天长大,住房渐渐紧张起来。军事学院营房部多次提出给刘院长家加盖房子,或把房子改建一下,都被刘伯承拒绝了。后来,营房部趁他到北京开会,在他家的楼房后面加盖了两问平房。刘伯承从北京回来,严肃批评营房部说:“你们总说我住房紧张,我一家人住着一幢小楼,老百姓有这种条件吗1你们不能让我太特殊了!”后来,他坚持把这两问房分配给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住。
  刘伯承夫妇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让子女有优越感。汪荣华也常对子女们说:“警卫员、秘书是上级分配给爸爸工作的,除他之外,我们家属子女谁也没有使用的权利。” 刘伯承的车一般不准家属坐,夫人汪荣华上下班,一年四季都是骑自行车。每年放寒暑假,孩子们从外地回来,开学时离开南京,也不允许用车接送,而让孩子们自己乘公共汽车。
  在刘伯承的电话间里贴着汪荣华写的一张“告示”:“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的,你们私事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这张告示,刘伯承的六个儿女都严格地遵守着。
  刘伯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南京刚解放的时候,刘伯承是南京市市长。有一天,他带着孩子去参观中山陵,到了那里,看到一张通知,说那天因故不接待参观者。太行好不扫兴,他想,爸爸是市长,跟管理中山陵的干部说一声,不就进去啦1 中山陵的负责干部闻讯急忙赶来,对刘伯承客气地说,欢迎首长来参观。然而,刘伯承说声:“谢谢,要按着规定办事啊。”他竞转身带着孩子回家了。一路上他还给孩子们讲道理:“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我爸爸武将的声名在外,实际上是个书生。看得最多的就是历史、军事、俄文的书。”在刘太行记忆中,父亲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看书,一钻进书里什么都忘了。有一次,孩子们在楼上闻到一股橡胶烧焦了的臭味儿,赶快跑下楼看,原来是电线短路了,可在楼下看书的父亲全然不知,还捧着书端坐在椅子上。
  最令刘太行佩服的是父亲读书功夫之高,不仅博闻而且强记。刘伯承眼睛失明之后,让孩子们找书,书放在哪里,要找的内容大约在哪一页,他都清清楚楚。
  对于孩子读书,刘伯承的要求极其严格。刘太行10多岁的时候,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一到放暑假,心里总想着玩。尽管刘伯承工作很忙,但对抓儿子的学习可一点不放松,还经常抽出时间检查一下。除了要求太行完成学校留的暑假作业外,还要求他背诵一些文章。例如,鲁迅的散文、毛主席的讲话、《史记》的文章。刘伯承非常喜欢读一些古文。他对儿子说,这些古人的文章写得真好,你是中国人,要会说中国话。背了他们的文章,跟着他们学,你的中国话就会说得好了。
  由于玩心重,边玩边读书,有一回,刘太行一失手把一本新书撕掉了半页。在给刘伯承背书的时候,让刘伯承发现了,刘伯承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耐心教育太行,还拿出他在抗战年月里在太行山读过的书让太行看。
  那时候的书都印在褐黄色的土纸上,年头又久,可让太行惊奇不已的是,这些书还是平平整整的,书里有刘伯承写的眉批,还有不少补贴的地方,书中的字迹仍然十分清楚。
  刘伯承对太行说:“书是个老师,而且是个百问不烦的老师,随便你问它多少次,书从来不会生气发火,总是耐心地回答你的问题,因此,你要爱惜书。” 看到儿子红着脸认错了,刘伯承就找来白纸,把撕掉了半页的书粘贴好,又用毛笔一笔一画地把缺页的内容写上去。刘太行永远忘不了父亲像个绣花工人那样低头屏气,仔细补书的神态。
  指挥千军万马的老元帅,对子女的教育却是心细如发。有一次,刘伯承到北京开会,在离开北京的前一天中午,匆匆把刘太行兄妹俩叫到住处。午饭后,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中国青年》,让太行和妹妹读上面的一篇文章《审判后的谈话》。那文章是说一位教授的儿子犯了罪,受审后他父亲发表的谈话。晚饭的时候,刘伯承回来了,一边吃饭一边对太行兄妹说:“由于爸爸为革命作了一些贡献,党和国家给爸爸优厚的待遇,你们是子女,近水楼台先得月,你们沾光了……你们在北京,又住在叔叔阿姨家,他们很爱护你们,又是客人,你们要求什么他们总是满足你们。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头,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思想,其实你们真是一点本事也没有啊,千万不能学习那个教授的儿子。” 最后刘伯承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打扫舞台的,把三座大山推倒了,把舞台整理好了,唱戏要靠你们,你们要想唱好戏,就要好好学习,唱戏要靠真本事啊。” 刘伯承早在子女结婚之前就立下规定:结了婚的子女一律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住。他为此多次向儿女们解释:我这里生活条件优裕,这是党和国家为照顾我而安排的。你们结了婚,就不要住在这里了。
  一些跟随刘伯承多年,看着他的子女长大成人的同志感到这样太委屈孩子了,就在会上给他提意见:“首长太不近人情,子女结婚是大事,暂住一下家中都不让,太过分了吧。” 刘伯承微笑着摆了摆手,说:“我的住房是国家给我的,供我学习办公之用,孩子成人之后,就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再住我的房子,就情理不通了,那只能说是靠我这个父亲,才有房子住。试问老百姓能行吗?什么叫特殊1这么办就叫特殊,群众知道了,就不服你共产党的气。” 刘伯承多次告诫子女:我这里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好继承,你们也不能靠着爸爸这块牌子生活。你们要自强自立。
  ……
展开
目录
情系太行山——记刘伯承之子刘太行
父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记罗荣桓之子罗东进
女儿心中的丰碑——记左权之女左太北
飘逸而充实的人生——记谢觉哉之子谢飘
一生都谨记父教——记林伯渠之子林用三
诗情父子——记陈毅之子陈丹淮
“军事父子”的报国情怀——记粟裕之子粟戎生
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拓荒牛——记张爱萍之子张翔
历尽劫难,不改赤子之心——记林彪之女林晓霖
感受父亲的高风亮节——记邓子恢邓淮生
搏击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记杨应彬之子杨小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