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追忆马三立的艺术人生
文/张淑英
一提起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这个名字,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显现出这样一个形象:瘦瘦的高个子,体重也就80多斤,两只大耳朵几乎占据半个脸,并不稀疏的头发总是平分着,特别是两只不大的眼睛总是闪烁着光芒。
马三立1914年出生于北京,回族,祖辈世居甘肃省永昌县,父亲马德禄和哥哥马桂元都是相声艺人。到了马三立这儿,家里想改换门庭,不想让他学说相声,父亲和哥哥努力挣钱供他上学。
可是马三立爱听相声,8岁那年头一次听相声,乐得差点儿没躺下,于是偷着学个一段半段的说给同学们听,结果让老师知道了。马三立当时十分害怕,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批评反而让他阴天上不了体育课时在教室里说。不久,马三立声名鹊起,已经是学校文艺晚会上的知名人物了。在那段日子里,同学们热情的掌声和欢乐的笑声,为马三立清苦的中学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
由于家境不好,马三立的父亲和兄长不得已也让他吃这碗“开口饭”。1929年,马三立开始了他坎坷而漫长的艺人生活,师傅是周德山。早年和马三立说相声的搭伴名叫朱阔泉,与马三立同辈,后来当了侯宝林的师父,所以侯宝林称马三立为师叔。由于马三立的刻苦,艺术水平提高很快,22岁开山门收徒弟,大徒弟名叫闫笑儒。马三立自从进了相声这个界口,就没有过上一天松心日子,他摆地摊、跑茶社、闯关东、下金陵,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苦辣。直到新中国成立,马三立才结束了到处漂泊的苦难生活。
新中国的诞生,使马三立焕发了艺术青春。他两次到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经常深入厂矿和农村,收徒传艺,先后演出传统相声200多段,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70多段。其中,《买猴儿》《十点钟开始》《西江月》《讲卫生》《猜戏名》《家传秘方》等脍炙人口。马三立以他含蓄隽永、质朴自然、蕴藉深远的独特风格自成一派,在中国曲坛久享盛名。
在马三立的90年岁月里,艺途上经历的坎坷不少,人为制造的蹉跎也不少。他因一段《买猴儿》被凑数打成了“右派”。相声《买猴儿》是何迟的作品,经过马三立的二次创作,被成功地搬上了舞台。据说这是马三立最为喜爱也是投入心血最多的一段相声。为了把它推上舞台,马三立字斟句酌,精益求精,演出后立即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时间“马大哈”不胫而走。正当马三立走红之际,一些人硬把《买猴儿》说成是“反党作品”,名演员成了名“右派”。随后的20年中马三立历尽磨难,直到1977年10月后,才重返舞台。
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马三立的财富就是观众。马三立的艺术造诣炉火纯青,而他的为人更受到人们的敬佩。马三立上台严肃认真,下台自珍自爱。相声界讲究以艺会友,马三立的朋友很多,观众中既有普通的工人、职员、商人,也有名气很大的人物。
1984年,马三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全身心地回报社会,经常应邀参加演出,却从不计较报酬。他说:“别人对我艺术的喜爱就是最大的报酬。”
马三立也是一个十分爱家庭的人。老伴甄惠敏是个穷人家的女孩,很老实,也很勤快,1934年嫁到马家,那年马三立20岁。夫妇二人恩恩爱爱,感情十分融洽,共生育了8个子女。
甄惠敏跟着马三立福没有享上,罪倒受了不少,不仅生活困苦,而且政治磨难不断,她伴着马三立走过了半个世纪不寻常的日子,但她从不抱怨,不叫苦。1984年3月9日晚上,在甄惠敏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马三立为了对得起两千名观众,毅然参加了为青少年工作捐款的义演,为观众说了40分钟的大小段相声。凌晨两点钟,甄惠敏去世了。马三立深感对不起妻子,以后每提起此事就十分难过。从此以后,每当老伴的忌日,马三立都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仔细品味两人共同度过的既困苦又幸福的日子。
古书曰:君子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这是马老生前告诉笔者的。“三立”始终贯彻马老的一生。
……
展开